无家族遗传史,杭州5岁男孩竟确诊糖尿病!医生:家长要多留意
发布时间:2025-09-22 20:20:00 浏览量:1
“医生,我家孩子才五岁,家里也没人有糖尿病,怎么就突然查出来了?”这句话,杭州的林女士说到一半就忍不住哽咽。孩子俊俊原本活泼好动,却在近两个月突然变得有些没精神,饭量变大却总喊饿、喝很多水、夜里总要起床上厕所。家人只当是“长身体”,并未在意。谁也没想到,几天后,一张诊断单彻底打破了平静——糖尿病。
这不是个例。据杭州多家医院儿科数据显示,近年来儿童糖尿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部分患者甚至没任何家族遗传史。曾被认为是“老年病”的糖尿病,正在悄悄盯上越来越多的孩子。为什么健康的孩子也会中招?是偶然,还是我们忽视了什么关键细节?尤其是第3个原因,很多家长并不了解。
儿童糖尿病真是“天生”的吗?专家释疑
不少家长听到“糖尿病”三个字,第一反应总归是“是不是家族遗传”。事实上,据2019年《中国儿童糖尿病流行趋势调查》显示,新发儿童糖尿病患者中高达近七成没有明显的遗传史。这意味着,环境和生活方式成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素。
专家指出,儿童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多见于学龄前后,受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多重影响。2型糖尿病虽主要见于中老年,但随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年龄显著下移,检测到的“小胖墩”比例逐年增多。
以杭州5岁小患者俊俊为例,他体检发现空腹血糖高达11.7 mmol/L(正常应低于6.1 mmol/L)。医生结合症状与家族史,最终诊断为1型糖尿病。不仅如此,今年5月-7月,杭州西湖区三家医院共接诊6例学龄前儿童新发糖尿病患者,其中5例无家族史。
有经验的内分泌科主任感叹:“不是家里没糖尿病就万无一失,现代环境变化、饮食不当同样可引发身体异常。”这让不少家长警觉起来。你真的了解导致孩子糖尿病的“幕后推手”吗?
这些变化,家长不可忽视:儿童糖尿病表现及危害
许多孩子的糖尿病最初症状都极其隐蔽。医生提醒,家长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早期信号:
饭量增大但体重反而下降。有统计数据显示,高达83%的新发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体重有不明丢失。
频繁口渴、夜间多尿。正常情况下,学龄前儿童平均夜起0-1次,但糖尿病患儿可增至3-5次,且尿量显著增多。
情绪起伏大、易疲劳。血糖紊乱易影响孩子大脑与身体发育,少部分孩子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或学习成绩下滑。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切不可大意。未及时发现和干预,极易演变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早在2022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糖尿病学组》就发布过数据:我国糖尿病患儿初次就诊时,合并酮症酸中毒比例超过35%。
究竟该如何预防、早发现?家长必知的实际对策
面对儿童糖尿病无“家传”的突然袭击,家长能做些什么?多位临床专家总结了四条可执行建议:
关注体重与生长曲线。BMI增速异常或体重“暴瘦”,应考虑相关检测。家长可定期用身高体重曲线图自查。
建立健康饮食习惯。减少糖分高的零食、饮料摄入,如市面上部分“儿童奶昔”,每百毫升含糖量可高达9克,相当于两颗方糖!鼓励摄入丰富蔬菜、优质蛋白。
适度运动,减少久坐。据《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体重报告》指出,每天户外活动60分钟以上,有助于降低糖尿病及肥胖风险超过25%。
定期健康筛查,关注家族慢病史。即便没有遗传史,如发现疑似症状,也应尽早到医院抽血检查空腹及随机血糖。家长平时可带孩子参与公益血糖测量活动。
医学共识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是降低儿童糖尿病风险的核心。家长的用心,是孩子终身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令人欣慰的是,俊俊在规范治疗和家庭支持下,已逐步学会自我监测血糖,日常精神状态逐渐恢复正常。医生强调,即使没有家族遗传史,现代环境因素依旧不能掉以轻心。发现疑似症状及早干预,孩子完全可恢复正常学习和生活。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陪伴和小细节中。无论有无家族遗传史,孩子健康都需要父母“多一个心眼”。如果家长发现孩子饮食、体重、尿量等出现异常波动,请不要犹豫,尽快带孩子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做详细检查。只有及时识别,科学干预,才能有效保障“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儿童糖尿病流行趋势与防控对策》
3.《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糖尿病学组专家共识》
4.《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体重报告》
5.《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6.《无家族遗传史,杭州5岁男孩竟确诊糖尿病!医生提醒……》
7.《儿童糖尿病早期筛查与诊断标准》
8.《中国儿童健康发展报告(2023年版)》
9.《杭州市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管理指南》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