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平等法则:与孩子并肩,在双向奔赴中共同成长

发布时间:2025-09-22 02:05:59  浏览量:1

常听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很少有人提及,孩子也能成为父母的“人生导师”。在家庭教育的坐标系里,从来没有绝对的“教”与“学”,真正的亲子关系,应是基于平等的相互滋养——父母用阅历为孩子照亮前路,孩子用纯粹为父母唤醒初心,双方在彼此陪伴中,一同解锁更丰盈的人生。

有位朋友曾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为了让上小学的儿子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她和丈夫制定了严格的“家庭时间表”,要求孩子晚上九点前必须上床睡觉。可执行了没几天,孩子就嘟着嘴抗议:“妈妈总说要早睡,可我半夜起来喝水,还看见你在客厅看手机;爸爸说要早起晨练,却总在周末睡懒觉。”孩子的话像一面镜子,让朋友猛然醒悟:自己一直以“教育者”的姿态要求孩子,却忽略了“平等”的本质——父母不能只做规则的制定者,更要做规则的践行者。

后来,朋友调整了相处模式:她不再单方面给孩子提要求,而是和孩子一起召开“家庭会议”,共同商量作息计划、家务分工,甚至约定“全家每周三为‘无手机日’,一起看书、下棋或外出散步”。起初,朋友很难放下手机,可看到孩子认真捧着绘本的模样,她也慢慢沉下心来阅读;孩子偶尔想偷懒不做家务,看到妈妈认真打扫的身影,也会主动拿起抹布。

渐渐地,规律作息成了全家的习惯,亲子间的互动也多了许多温暖的细节——周末清晨,一家人会一起去公园晨跑,孩子会指着路边的花草问东问西,朋友和丈夫则趁机重温童年的自然乐趣;晚上的“无手机日”,他们会围坐在一起分享一天的趣事,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常常让夫妻俩忍俊不禁,也让他们学会用更简单的视角看待生活。

这段经历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平等法则”的核心:父母不必时刻端着“长辈”的架子,孩子也并非只能被动接受“教育”。在成长的道路上,双方是平等的同行者,彼此都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

父母的人生经验,能帮孩子避开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比如告诉孩子“遇到矛盾要学会沟通,而不是哭闹”,引导他们用理性解决问题;但孩子身上的纯粹与勇气,也能让父母找回被生活磨平的初心——比如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会促使父母尝试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像学习弹吉他、玩轮滑,甚至跟着孩子一起了解新潮的网络用语,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年轻、更开放。

现实中,很多父母容易陷入“权威误区”,觉得自己比孩子懂得更多,便理所当然地要求孩子“听话”“照做”。却忘了,孩子虽然年纪小,却有着独立的感知力和思考力。

他们能敏锐地察觉到父母言行中的“双重标准”——要求孩子节约粮食,自己却随意浪费;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自己却为了方便随口撒谎;希望孩子乐观开朗,自己却总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久而久之,父母的说教便会失去说服力,亲子间的信任也会逐渐瓦解。

而懂得平等相处的父母,会把孩子当成“小战友”,而非“被管理者”。他们不会因为孩子年纪小就忽视其想法,反而会认真倾听孩子的建议,甚至向孩子“请教”。比如,父母不会用智能手机的某项功能,会主动对孩子说:“宝贝,这个怎么操作呀?你教教妈妈好不好?”;

看到孩子画画很有天赋,会真诚地称赞:“你画的天空颜色真特别,妈妈都想不到可以这样搭配。”这种平等的互动,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还能激发其自信心和表达欲;对父母而言,也是一次重新学习、自我完善的机会——在向孩子请教的过程中,学会放下身段;在欣赏孩子的闪光点时,学会用更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

家庭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单向输出”,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双向滋养”。父母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孩子则用自己的天真与热情,唤醒父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世界的好奇。就像一棵大树和一株幼苗,大树为幼苗遮风挡雨,幼苗则用自己的生长,让大树看到生命延续的希望与美好。

遵循“平等法则”,不是降低父母的身份,而是用更智慧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少一点“我说你听”的强势,多一点“互相学习”的真诚;少一点“我教你学”的刻板,多一点“共同成长”的期待。当父母愿意蹲下来,与孩子平视,就会发现:孩子不仅是需要被呵护的宝贝,更是能与自己并肩前行的伙伴。在这份平等与尊重中,父母与孩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便是家庭教育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