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你,你就打回去!”?博士妈妈3句话,养出“不好惹”的娃
发布时间:2025-09-21 16:54:58 浏览量:1
那天接儿子放学,他眼泪汪汪,毛衣袖口上还有个脏兮兮的鞋印。我心头猛地一抽,火气“噌”地就冒到了天灵盖!脱口而出:“谁踢的?你怎么不踢回去?!”
姐妹们,这个场景是不是熟悉得扎心?
当妈的,最大的软肋就是见不得孩子受委屈。那句“打回去!”几乎是刻在我们DNA里的本能反应——生怕孩子软弱,怕他吃亏,怕他成为总是被欺负的“小可怜”。
但我那从事了15年儿童心理研究的博士闺蜜,当时就在我旁边。她一把拉住我,一句话像盆冷水把我浇醒了:“你这是在教他,解决问题唯一的方式就是暴力。如果他下次打不过,是不是就该默默忍着?”
我瞬间哑口无言。
她接着说:“你想养出一个善良的软柿子,还是一个浑身是刺的小霸王?其实,这两者之间,还有第三条路:养一个善良但‘不好惹’的孩子。”
她教我的,不是“打回去”的匹夫之勇,而是3句更有力量的话。我实践了一年,效果惊人!儿子不仅更自信,而且处理冲突的能力肉眼可见地变强了。
第一句:定海神针——“妈妈在,慢慢说,发生了什么?”(给孩子绝对的安全感)
孩子带着委屈和恐惧来找你时,他的小脑袋是懵的。他需要的不是一个法官,而是一个盟友。
“打回去”或者急着追问“他为什么打你?你是不是先惹人家了?”,都是在把他往外推。
正确的做法是:先蹲下,看着他的眼睛,给他一个拥抱。 让你的身体语言告诉他:“天塌下来,妈妈给你顶着。”
这句“妈妈在”,是孩子的情绪镇定剂。只有当孩子感觉安全了,他才能冷静下来,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这一步,是教会孩子:无论发生什么,家永远是你的后盾和底气。 心里有底气的孩子,走出去才能不卑不亢。
第二句:气势铠甲——“立刻瞪着他,用最大声音喊: ‘不!可!以!打!人!’”(教孩子即时震慑)
很多孩子被打的瞬间,是完全僵住的。他们不是不想反抗,是吓傻了,根本想不到办法。
我们要提前给孩子进行“军事演习”!在家和爸爸玩角色扮演游戏,反复练习一句话:“不!可!以!打!人!” 要求声音洪亮,眼神坚定,甚至可以配上停止的手势。
记住:吼叫≠暴力,而是一种强大的边界宣言。
欺软怕硬是人的天性,欺负人的孩子专挑“安静”的软柿子捏。一声突如其来、中气十足的怒吼,足以震慑住对方,同时能第一时间引起老师、阿姨的注意。
这是在告诉孩子:你的声音和态度,就是你身上最坚硬的铠甲。 不需要动手,就能让对方知道——我,不好惹!
第三句:撤退智慧——“马上跑开,去找老师!”(给孩子真正的勇气)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被家长忽略的一步!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永远是第一位的。
如果对方比你强壮得多,或者对方有好几个人,你吼了也没用,怎么办?
这时候,最勇敢、最聪明的选择不是冲上去拼命,而是——立刻转身,以最快速度跑向最近的老师或大人!
一定要告诉孩子:“这绝不丢人!这不是逃跑,这叫战略性撤退。” 真正的勇敢,不是明知打不过还要头铁,而是用智慧保护自己,然后借助更强大的力量(老师、规则)来解决问题。
这是在培养孩子一种更高阶的能力:审时度势的智慧。 知道什么时候该正面刚,什么时候该果断撤。
博士妈妈总结一下:
一个真正“不好惹”的孩子,身上有三种核心力量:
1. 心底的底气: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支持,他知道自己是被保护的。
2. 场上的气势:能用语言和态度勇敢地设立边界,震慑他人。
3. 脑中的智慧:懂得评估局势,知道何时对抗,何时求助,不逞匹夫之勇。
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别再简单粗暴地教“打回去”了。试试这三句话,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得更强大。
各位宝妈宝爸,你们支持孩子“打回去”吗?如果对方是故意找茬,你会教孩子怎么做?评论区等你聊聊!
#育儿事务所##家长百问百答##教育##亲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