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集采新规:最低价不香了,未入围还能复活,儿童药更便宜
发布时间:2025-09-21 12:50:00 浏览量:2
上海集采现场的大屏幕上,间苯三酚注射液的报价一路刷新下限。某药企代表盯着屏幕上从 0.53 元跳到 0.22 元的数字,手里的报价单被捏得发皱:"这价格连原料成本都不够,怎么可能赚钱?" 而在北京宣武医院的药房里,药剂科主任张兰正对着报量表勾选品牌:"这款降压药临床用了五年,疗效稳定,必须给它留份额。"
这截然不同的场景,正预示着药品集采的全新变局。第十一批集采新规重磅出台,"最低价中标" 的时代过去了,没入围的药企还有 "复活" 机会,连儿童药价格都变得更合理。这些变化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一、医院点名要品牌,落选药企能 "复活"
在南昌医保局的会议室里,广州白云山的代表正在紧张等待结果。他们的氯膦酸二钠胶囊首轮报价没入围,但医院报量远超平均值。按照新规,只要接受入围企业的价格,就能获得中选资格。最终这家企业成功 "复活",拿下了江西地区的供应权。
这种戏剧性的反转,得益于集采的报量新规则。今年 4.6 万家医院参与报量,其中 77% 直接点名要具体品牌。张兰主任解释:"不是我们认牌子,而是有些药患者用了多年,突然换品牌可能影响疗效。" 比如治疗癫痫的某款原研药,虽然价格比仿制药高,但医院报量占比达 83%,最终通过 "复活" 机制保住了供应资格。
过去按通用名报量时,常出现 "医院想要的药中不了标,中标的药临床不用" 的尴尬。现在新规下,某款糖尿病常用药虽然报价不是最低,但因为医院报量高,即便首轮落选也成功复活。联采办的数据显示,本次集采 25 个有参比制剂的品种,通过复活机制保留了 12 个临床常用品牌。
二、儿童药不再 "大瓶浪费",小规格价格放宽
沈阳的宝妈李女士最近发现,儿子吃的退烧药终于有小剂量包装了。"以前买 100 ml 的口服液,孩子每次只喝 5 ml,没喝完就过期了。" 这种变化源于集采的比价规则调整 —— 用 "含量差比价" 替代 "装量差比价"。
简单说,就是按药品有效成分含量定价,而不是包装大小。比如某儿童止咳糖浆,10 ml 含药 0.5 g,过去按装量算,100 ml 包装可能比 10 ml 贵 10 倍;现在按含量算,10 ml 的价格合理放宽,企业愿意生产小规格了。国家医保局测算,调整后儿童适宜剂型的供应增加了 40%,家长买药浪费问题明显改善。
五家药企的投标代表透露,新规出台后,他们紧急调整了儿童药生产线。某企业的干混悬剂生产线负责人说:"以前小规格不赚钱,现在价格有保障,我们把产能提高了三成。" 这意味着孩子们能吃到更合适的剂量,家长也不用为多余的药量买单。
三、防围标出狠招,举报有奖还从宽
"只要你敢围标,医保局就敢让你出局。" 这是集采现场流传的新说法。新规明确,关联企业投标视为一家,更厉害的是 "首告从宽" 机制 —— 第一个举报围标并提供证据的企业,可以从轻处理。
去年某省抗生素集采中,三家企业私下约定报价区间,结果被其中一家企业举报。最终举报企业仅被警告,另外两家则被列入 "违规名单",三年内不得参与集采。这种 "窝里反" 的设计,让围标联盟很难维持。
更严的是质量门槛。某药企因生产线两年前有过 G M P 违规记录,直接被挡在集采门外。"以前只查药品本身,现在连生产线都要查。" 企业质量负责人无奈表示。新规要求投标企业必须有 2 年以上生产经验,生产线无违规记录,这把不少小作坊式企业拦在了门外。
四、反内卷!最低价说了不算,锚点价平均涨 34%
"0.22 元一支的注射液,谁敢用?" 第十批集采中间苯三酚注射液的极端低价,成了新规出台的直接导火索。当时某企业报出这个价格后,同行纷纷吐槽 "连玻璃瓶成本都不够"。
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了。新规规定,当最低价低于入围均价 50% 时,就以 "入围均价的 50%" 作为比价锚点。专家模拟显示,按新规则,四分之一的品种锚点价会上涨,平均涨 34%,最大涨幅达 170%。这意味着企业不用再赔本报价,药品质量更有保障。
南京某药企的报价员小王感受明显:"上次报价手都在抖,这次终于能按成本算了。" 他们的一款降压药,按旧规则可能要报 0.3 元才能中选,现在锚点价调整到 0.5 元,不仅有钱赚,还能保证原料质量。资本市场也很买账,新规公布后,多家药企股价应声上涨,仿制药龙头奥赛康股价创十年新高。
总结:集采进入 "质价平衡" 新时代
临床需求优先:77% 报量锁定品牌,复活机制让医院想要的药不会消失,患者用药更稳定。
儿童药更友好:小规格价格放宽,家长不用为多余药量买单,药企愿意生产适宜剂型。
质量门槛提高:2 年生产经验 + 生产线合规,把不合格企业挡在门外,买药更放心。
反内卷见真章:锚点价调整避免极端低价,企业有合理利润空间,质量有保障。
上海集采现场的药企代表们渐渐松了口气。当最低价不再是唯一标准,当临床需求得到尊重,这场关乎 14 亿人用药的改革,终于从 "唯低价论" 走向了 "质价平衡"。正如一位老药剂师所说:"好药不一定最贵,但一定不能只看价格。" 新规之下,患者吃到放心药,企业赚到合理钱,这才是集采该有的样子。
免责声明
以上观点来自相关机构,不代表本人的观点,不对观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任何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文章内容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不构成任何法律承诺,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认真阅读基金的招募说明书等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