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来了||支持儿童:做“脚手架”而非“指挥家”
发布时间:2025-09-21 10:25:43 浏览量:1
访谈嘉宾:莱山区实验幼儿园园长隋广英
主持人:聚焦学前教育,点亮童年未来。今年,我国首部《学前教育法》正式施行,学前教育迎来新发展。今天,我们邀请烟台市多位资深园长,就家长朋友们关心的问题,提供专业实用的建议。烟台市融媒体中心邀请莱山区实验幼儿园园长隋广英,就学前教育的话题进行分享。
隋广英:,我以三个关于树同一主题的图画书与大家分享。《爱心树》他是谢尔 ·希尔弗斯坦的经典之作,相信很多大朋友们都知晓,我们大致看一下,
从前有一棵大树……
她喜欢上一个男孩儿。
男孩儿每天会跑到树下,采集树叶给自己做王冠,想象自己就是森林之王。
他也常常爬上树干,在树枝上荡秋千,吃树上结的苹果,同大树捉迷藏。
累了的时候,就在树阴里睡觉。
小男孩儿爱这棵树……非常 非常爱她。
大树很快乐。
但是时光流逝,孩子逐渐长大。
大树常常感到孤寂。
有一天孩子来看大树,大树说:“来吧,孩子,爬到我身上来,在树枝上荡秋千,吃几个苹果,再到阴凉里玩一会儿。你会很快活的!”
“我已经大了,不爱爬树玩儿了,”孩子说,“我想买些好玩儿的东西。我需要些钱。你能给我一点儿钱吗?”
苹果-----钱-----买了好玩的东西
娶妻生子------盖房子------砍断了所有的树枝
去远方-----一条船----砍断了树干
尽管如此,大树一直很快乐。
但是心坎里却有些……“
很久很久,孩子没有再来看望大树……
大树很难过。
又过了很久,那孩子又来了。
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真是抱歉……”
“我现在需要的实在不多,”孩子说,“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好好休息。我太累了。”
“那好吧。”大树说,她尽量把身子挺高,“你看,我这个老树墩,正好叫你坐在上面休息。来吧,孩子,坐下吧,坐在我身上休息吧。”
于是孩子坐下了。
大树很快乐。
我给家长朋友讲这个故事时,经常感动到流泪的常常是奶奶姥姥们,我想这就是我们父母对我们全部和无私的爱的诠释,无条件的爱和给予,毫无保留。但是在AI时代的到来,如果我们还拿着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教育用在这一代的孩子身上,大家觉得可行么?
我们是不是也会问男孩自私吗?大树呢?这种爱是适合孩子吗?是对的么?他们能承受的住么?他们彼此是快乐的么?在一味索取中是否心存感恩?我想这些具有哲思的问题一定会带给大家深深的思考。我们再看《两棵树》,
有两棵树,是那么友好。
它们一棵长得高大,一棵长得矮小。
不过,小树正在努力地长高。
春天来了,它们一起盛放鲜花。到了冬天,它们的枝头落满白雪。
像所有的树一样,它们比赛谁最先回到春天,比赛谁的叶子长得更绿、更多。不过,大树并不总是占先。
它们还比赛谁树枝上的鸟儿更多,更会唱歌。为了分出胜负,它们有时也互不相让。
有一天,花园被人买走了。
两棵树中间砌起了一道高墙,挡住了它们彼此的目光。
大树感到好孤独,它的叶子渐渐枯黄。小树在墙那边安慰它:“振作点啊!我们一定会长得超过高墙的!”
它们各自经历了一段长长的孤独时光。终于有一天,大树看见一片绿叶,从高墙那边攀伸过来,就像小树的问候一样。
“等一会儿!我快来了!”大树兴奋地对小树说。它在春天结束前也长高了许多。它盼望着能早日和小树会合。
它们幸福地重逢了,大树比以前更加高大,尽管岁月改变了彼此的容颜。小树也不再是那么矮小。
它们又在比赛,看谁的枝上绿叶更多、鸟儿更多。它们多么珍惜这重逢的快乐。它们都努力地把手臂伸向对方,只为了那友爱的会合。
终于,它们的树枝相互交叠,谁也不能使它们再次分离。人们经过时,也许以为听到的是风声,其实,那是两棵树在低声倾诉秘密。
当然,它们还在不断地成长,长得更加高大,更加美丽。不管是建筑工人还是园丁,都不能使它们再次分离。
两棵树从相伴生长到彼此牵挂,它们在竞争中互助、在分离中思念鼓励,用互动诠释了关系的动态成长。这对应着学前教育中“回应式互动”的重要性:关系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看见与呼应”。
《树真好》也是获得凯迪克金奖的作品,它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树与人类共生的温暖场景——树荫可以乘凉、树枝可以荡秋千、树叶可以做书签,树在滋养人类的同时,也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书中彩色画面与黑白画面,交替出现传递出树在当下生活中带来的活力与美好,彩页代表了现在,黑白色的画面则象征着童年的美好回忆。其实这是我们70.80后的美好童年,上树采果,下河捉鱼,如此美好,试问我们的孩子们成年之后,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又会是什么呢?这三本书能在关系中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主持人:咱们幼儿园的开学视频特别出圈儿,有一个现象让我非常好奇:刚开学两周,不少幼儿园的小班还在经历哭闹适应期,咱们园的孩子第一天就能安静进餐,两周就能有序的开展一日活动。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教育密码?
关系先于教育——教育是一场幸福的遇见
隋广英:信任是教育的第一通行证。对于新入园幼儿,我们假期做了两件关键事:
一是暑期全覆盖入户家访。我常说要看见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所以我们的老师进门不聊“教育方法”,只做“倾听者”和“玩伴”——听家长细数孩子的睡前习惯、爱吃的食物、害怕的声响,陪孩子搭一会儿积木、翻几本绘本。有个孩子特别怕黑,老师没说“别怕”这种空泛的安慰,而是记下这个细节,开学后特意带他读绘本《我不怕黑》,用画面里的“月光朋友”帮他缓解恐惧。先让孩子记住“这个老师认识我、喜欢我”,家长自然会感受到“园所懂孩子、重细节”,信任的种子就此埋下。
二是开学前我给所有的家长分批次开家长会。我们不灌输理论,而是用案例说话,结合过往真实故事解读“为什么不急于教知识”,用孩子快速适应的实例告诉家长“儿童的适应力远超成人想象”。我们还实行了半日体验的过渡。结果正如大家所见:孩子因熟悉而安心,家长因信任而放心。这就是信任的魔力。
“相信相信的力量”是我们坚守儿童立场的核心。
主持人:隋园长您用什么关键词来进行解读?
隋广英:一、敬畏儿童:教育的起点与底色
敬畏儿童,是学前教育者最根本的职业态度。它并非盲从,而是承认儿童作为“完整独立生命体”的本质——他们自带成长密码,拥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学习潜能。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到蒙台梭利的“儿童是成人之父”,都在印证: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而是有自己独特思维方式、情感节奏的个体。敬畏,就是放下成人的预设与权威,以谦卑之心对待儿童的每一次提问、每一个“不合逻辑”的举动。
二、看见儿童:从“表面观察”到“深度看见”
“看见”是敬畏的落地,核心是“看见真实的儿童”,而非我们“期待的儿童”。它要求我们走出“看管者、控制着”的视角:
• 不只看见儿童“做了什么”(如搭积木、画画),更要看见行为背后的动机(是探索结构,还是表达情绪);
• 不只看见“听话的孩子”,更要看见沉默者的需求、调皮者的探索欲、求关注;
• 不只看见“结果”(如一幅画的好坏),更要看见过程中的专注、试错与坚持。
比如,孩子反复把杯子里的水倒来倒去,不是“捣乱”,而是在探索“液体的流动性”,这就是深度的看见。我经常分享这样的案例:
蒲公英写生时一个孩子画了满篇的竖线,老师蹲下来问他画得什么?孩子说这是我躺在地上向上看到的样子。如果我们不一对一的倾听,只以成人的视角来衡量好与坏,我们是不是就无法成就有如此不同视角呈现的了不起的艺术家。
三、倾听儿童:走进心灵的关键通道
倾听是“看见”的延伸,是与儿童建立情感联结的核心。学前阶段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尚不完善,倾听便需要“双重视角”:
• 听“语言内容”:耐心听孩子断断续续的描述,不打断、不急于“纠错”;
• 听“非语言信号”:眼神躲闪可能是紧张,反复搓手可能是焦虑,这些“沉默的表达”更需要被听见。
当孩子说“月亮跟着我走”时,倾听不是纠正“科学常识”,而是回应“发现的喜悦”,这才是倾听的本质——接纳儿童的认知世界。
一天中午吃饭时,一个孩子猛得抓起一把米饭按在了老师的手机屏上,老师以专业的敏锐度问孩子,乖乖什么情况?如此的温柔换来的不过是孩子的紧张与沉默,但是当老师清理完米饭时,她蓦然发现,自己的屏保竟是家里那只可爱的狗狗,如此看来,孩子又是多么纯真和有爱,当老师表达出了孩子的心声时“你在喂小狗吗?”孩子眼里的光和不住点头的笑,是多么温暖的链接。
四、支持儿童:做“脚手架”而非“指挥家”
支持建立在“看见”与“倾听”之上,核心是“适度”与“留白”。我们拒绝两种极端: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不管”。有效的支持是“脚手架”,当孩子搭积木倒塌时,不直接帮忙,而是问“你觉得哪里没搭稳呀?”支持的目的,是帮儿童“垫垫脚够得到”,而非直接把结果教给他。
五、解读儿童:从“行为”到“发展”的解码
解读是教育智慧的体现,是把“看见的行为”转化为“教育回应”的桥梁。它需要我们用专业视角分析儿童行为背后的发展需求:
• 孩子喜欢重复读同一本书,是通过重复建立安全感和认知秩序;
• 孩子和同伴抢玩具,是尚未掌握“社交策略”,而非“自私”。
解读让我们摆脱“主观评判”,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儿童,为后续支持提供依据。
六、赋能儿童:教育的行动指向
赋能是这一系列行为的核心——让儿童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它体现在三个层面:
1. 赋权自主: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培养自主意识;
2. 赋力能力:通过提供材料、创设环境,让孩子在实践中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赋能自信:及时肯定努力而非结果导向,帮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
敬畏是态度,看见与倾听是方法,支持与解读是路径,赋能是目标。唯有将其融入一日生活的各环节,我们才能真正践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主持人】学前教育,到底“教”什么?是知识、习惯还是能力?
隋广英:学前教育中的“冰山模型”:不止于技能,更见于内核。
在学前教育领域,儿童的发展如同一座冰山:冰山之上是可见的知识技能,冰山之下则是潜藏的兴趣、态度、习惯、思维与创造等核心素养,它们是支撑儿童终身发展的根基。跳出学前看学前在于穿透“冰山之上”的表象,深耕“冰山之下”的内核。
一、冰山之上:显性技能,成长的“外在表现”
冰山之上的知识技能是儿童发展的“可视化成果”,易观察、易衡量,这些技能是儿童适应环境、开展学习的基础。
二、冰山之下:隐性素养,成长的“内核动力”
决定了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
1.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源头活水”
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内在驱动力。当孩子对事物产生兴趣,便会主动投入精力去探索,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远胜于被动接受的知识。
2. 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底色”
包含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连接。例如:
• 面对困难时的坚持,而非轻易放弃;
• 与同伴相处时的友善分享,而非争抢;
• 对待物品的珍惜,而非随意破坏。
这些态度是在一次次游戏、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中逐渐沉淀,成为儿童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习惯是终身发展的“隐形基石”
学前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良好的习惯能为儿童长足的学习和发展奠基。比如:
• 规律的作息与整理物品的生活习惯;
• 认真倾听、主动思考的阅读学习习惯;
• 饭前洗手、爱护环境的卫生习惯。
习惯一旦形成,将伴随儿童一生。
4. 思维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工具”
让儿童的思维看得见,为幼儿表达创造机会。
5. 创造是突破常规的“成长活力”
是儿童想象力的释放与自我表达的勇气。
允许孩子们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把探索、试错的权利还给儿童。
主持人:请跟家长们说几句心里话,给那些还在育儿焦虑中的家长,一些鼓励和建议?
隋广英:我们说教育不是一场独角戏,它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协奏曲。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三者需目标一致、行动同步,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
我想借助节目与大家分享《家庭的觉醒》这样一本书。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是我国首部关于家庭教育的专门法律,将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市区两级教体局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落地与实效,莱山区教育和体育局联动多部门,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团,开展了全学段贯通、多主体参与、多维度渗透、多形式创新、多频次推进、多点位覆盖的培训指导。
《家庭的觉醒》是一部颠覆传统教育理念的家庭教育经典著作。作者融合西方心理学与东方哲学智慧,提出“父母觉醒”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书中指出,现代家庭教育的困境往往源于父母对自身恐惧、焦虑的无意识投射,而非孩子本身的问题。通过觉醒,父母能够超越控制欲,从“改造孩子”转向“自我成长”,从而构建更健康的亲子关系。
——孩子的到来,是为了唤醒我们,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
在《家庭的觉醒》这本书中,着重强调了父母自身觉醒的重要意义。我们常常在育儿过程中陷入各种困境,试图去改变孩子的行为,让他们符合我们心中预设的标准,然而却忽略了真正需要改变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父母的觉醒。我们往往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却忽略了作为父母自身的成长和觉醒。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我们自我觉醒和成长的过程。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和成长,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需求。
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我被看见
我有价值
我很重要(我被尊重)
孩子拥有多大的力量,是由我们如何看待他们、如何认识他们决定的。
孩子并不需要父母带领他们觉醒,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觉醒的。父母的任务是巩固他们天生的觉醒意识,为其提供可以开花结果的土壤。父母的恐惧是众多教养问题的根源所在。生活在当今这个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我们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害怕孩子未来的道路不顺畅,担心他们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忧虑他们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等等。这些恐惧会不自觉地让我们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
而这样过度的干预,往往会让孩子逐渐失去自我,变得依赖父母,缺乏自信去独立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但事实上,我们应该放下这些恐惧呀,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和内在的能力,就如同花朵有着各自的花期一样,我们要相信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去经历、去成长,而不是让恐惧主导我们的教养方式,阻碍孩子去绽放属于他们自己的光彩。
育人先育心,成才先成人。我们要有大情怀才有大教育,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刻在我们骨子里的责任与使命,培养真正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未来终将是孩子们的,相信我们的孩子,相信相信的力量!
园长简介:隋广英,莱山区实验幼儿园园长。烟台市第七批“教学能手”,第二批烟台市“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烟台市名教育家工作室成员,山东省优质课省级一等奖获得者,烟台市学前教育“先进个人”,烟台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