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园长来了||以法为基,以爱为魂——构建“儿童为本”的学前教育生态

发布时间:2025-09-21 10:25:44  浏览量:1

访谈嘉宾:烟台高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 肖华军

记者:今年可以称得上是“学前教育元年”:6月,属于学前人的第一部法律《学前教育法》正式施行,学前儿童以及幼教工作者的基本权益终于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保障,这也意味着学前教育进入“有专门法可依”的新里程。烟台市融媒体中心邀请了烟台高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的肖华军园长,介绍幼儿园是如何理解和践行学前教育法的。

主持人:“学前教育法”的颁布,对您感触最大的是什么?

肖华军:《学前教育法》的出台,既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也是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在这部法律中,“学前儿童”作为继总则之后的第二章内容,排在幼儿园、教职工和保育教育等章节之前,充分体现了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映出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学前教育的逻辑起点。

主持人:刚刚您谈到“儿童为本”,作为一名从教近30的老教师,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肖华军:说起“以儿童为本”,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场不断向深的教育修行。就像于漪老师所说的:“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它就像是一场“剥洋葱”的过程,一层一层,逐渐接近教育的本质与真心。从事幼教工作28年来,我对“儿童为本”的体会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变。

主持人:这三次转变,您能详细说一说吗?

肖华军:刚才参加工作的时候,我觉得“以儿童为本”,就是看懂孩子的需求,看见孩子的需要,这是从微观层面的理解。记得有个小托班的孩子,他花了好长时间穿鞋,却始终没有穿上。我看了赶紧过去帮忙,结果却惹孩子一顿哭闹。无奈之下,我又把给他穿好的鞋脱下,让他自己重新穿,他费了很长时间,花了好大的力气,才穿上鞋,然后高高兴兴的去院子里玩。

这件事让我深深懂得:孩子无论做什么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真正的“以儿童为本”,是放下成人的节奏和判断,去读懂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

主持人:读懂孩子,让孩子能成为孩子,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做事真的特别重要,第二次转变,您是怎么做到的?

肖华军:一次参加省级比赛的契机,让我对“以儿童为本”有了更清晰的认知。那就是要打破学科、领域间的壁垒,挖掘、调动周边的资源去支持孩子更多元的体验。这是对“儿童为本”中观层面的理解。

记得曾经上过一节《大象和小蚊子》活动,这本是一节以故事为主的语言活动,为了让孩子更多元的去感受大象走路发出的“咚、咚、咚”和小蚊子“嘤、嘤、嘤”的声音,我将艺术领域中的乐器融入课程之中,借助声势、音效更多元的带孩子去理解大象与小蚊子的角色特点。通过领域间的融合,带孩子在感受艺术的同时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记得有一次在外地借班上课,一个孩子拒绝参与互动,我没有强求,而是鼓励他身边的小伙伴去邀请他。当同伴拉起他的手时,他没有拒绝,渐渐地融入了集体。这一刻,让我意识到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同伴间彼此经验的分享、观点的碰撞更有助于活动的升华。“儿童为本”不仅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还有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环境、与家庭、与社会资源的融合与互动。在我们幼儿园,我们相信: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

主持人:听了您刚才说到的两次转变,我也真切感受到尊重孩子、看见孩子才是高质量教育的前提,第三次又做了哪些转变?

肖华军:随着教育经历的不断增长,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作为一名老师,我在不断思考教育的三个本质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时刻要求自己把学前儿童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思考,这是宏观层面的思考。

随着国家对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我们的视角也有所聚焦。班上有的孩子原本情绪稳定,积极参与活动,有段时间却每天早晨都哭哭啼啼,甚至一整天都闷闷不乐,通过家访了解到是因为“新成员”的到来,引发大宝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危机。这不是一个孩子的个别问题,而是一个时代背景下一部分孩子的共同心理课题。

我们要更深刻洞察孩子心里的那种复杂感受——他们也许期待有个伴,但又怕失去爱。于是,我们从《我是哥哥姐姐》的主题课程入手,引导孩子正视负面情绪、学着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练习如何与自己相处、与弟弟妹妹相处,如何接纳自己的新成员。

同时,我们也跟家长一起努力,提醒他们:爱的平衡很重要。哪怕只是一份小小心意,也能传递“你依然被重视”的信号。比如我们常常建议身边人:如果你去家里看望小宝宝,记得也给大宝带一份小礼物。这份新意就代表:“我看见你了,你依然重要。”

如今,我更愿意将“以儿童为本”看作一种教育信仰,一种教育哲学,也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对成长的静待,对差异的尊重。我们不仅关心园所里的孩子,也要将教育目光投向社会环境,去感知国家、政策对每一个生命的微小影响,并用专业的力量去守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他们即将面对的世界做好准备。

主持人:您谈到从国家政策层面关注二胎、三宝家庭孩子的心理变化,非常有启发。除了心理关怀,我们也了解到咱们幼儿园在幼儿体能发展方面做得也很扎实。咱们幼儿园是如何将“提升体能”和“支持成长”结合起来的?

肖华军:首先感谢主持人对我们幼儿园实践探索的关注。正如您所说,在《学前教育法》和国家“全民体质提升”战略的双重指引下,烟台高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将“运动”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孩子,把体育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间,让运动伴随孩子一生成长。我在这就和大家分享几个小故事。

(一)运动小故事

1.体育精神:跳鞍马

您见过孩子跳鞍马吗?我们园有个小朋友,第一次尝试跳鞍马前,有点紧张,试跳没有成功。老师没有急着安抚,而是蹲下来,跟孩子分析原因,寻找发力点和起跳时机。第二次试跳,依然没有成功,孩子小嘴抿得紧紧的。您猜老师怎么说?她说:“你比上一次跳得高多啦!再试一次,肯定行!”就是这句话,让孩子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第三次,他铆足劲,一跃而过——落地的那一刻,他整个人弹跳了起来,眼里散发着自信的光芒!这不是我们给予的,是孩子自己获得的。在这个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后来,他还当起了“小老师”。

2.睡前仪式:前滚翻

还有更可爱的是我们小班有个孩子晚睡前,有个特别仪式——翻三个跟头,向全家人道晚安。这是孩子们自己发明的“入睡法宝”!既好玩,又锻炼身体,让我们看到:原来运动,可以这么自然、这么快乐。

3.放学三件事:跳绳、跳皮筋、打沙包

更让我们感动的是,运动的影响力传播到了家庭、社区。每当放学后,家长们自发组织小区的孩子进行“放学三件事”:跳绳、跳皮筋、丢沙包。小朋友聚在一起,大朋友也自然加入其中,一同回味童年的味道。这让我们看到,运动的力量是让一群人聚在一起,继而影响带动更多人。

(二)专业之路

主持人:肖园长,做了这么多年,您有哪些好的做法和成绩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肖华军:孩子爱上体育的背后,是因为我们老师走了一条科学的体育研究之路。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我们邀请专业体育教练和体育专家走进幼儿园,带老师亲身去学习每一个专业动作背后的核心要领,感知其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我们引领老师阅读专业书籍,让领域学科知识内化于心。通过我们的日常教研,研发适合孩子特点,广泛受孩子喜欢的运动游戏,还有趣味田径赛、迷你马拉松、定向越野、亲子运动会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好评。

经过多年的体育实践,我们幼儿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23年烟台市教育局批准成立“肖华军优秀体育教师工作室”;2024年承办山东省学前教育“新教研+”省级体育教研活动现场;2025年被评为是山东省省级幼儿体育试点园;今年,我们幼儿园的一项体育实践课题,也被山东省学前教育学会立项为省重点课题。

主持人:感谢肖园长的分享。我们深刻感受到,在烟台高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运动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点亮儿童自信与勇气的教育过程。随着《学前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学前教育领域正迎来以儿童权利保护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请问咱园如何将法律要求转化为教育实践,真正实现“以儿童为本”教育理念的呢?

肖华军:在我们幼儿园,法律条文不是束之高阁的准则,而是需要融入教育场景、转化为儿童真实成长的行动指南。我们始终相信,真正的教育发生在生活中,我们坚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他们的每一天,每一个活动,都是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

一、生活即教育

每年的9月份新生入园,我们都会开展“大带小”的活动。比如,早晨由大班的哥哥姐姐要送弟弟妹妹进班级。哥哥姐姐们呢,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中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他们的成长,可不仅仅限于这一点,还有一个数学小故事和大家分享:

有一天早晨呢,我遇到一个小朋友。我就问他,今天早晨你送了几个小朋友回班级呀?他说,送了7个。那大家猜一猜,7个小朋友是送了几趟呢?有可能是7趟,每次送一个人是吧?这个小朋友告诉我说,他是送了4趟。哎,这4趟的过程当中又有哪几个数字能组成7呢?我就问孩子,你每次送了几个小朋友呢?他告诉我说,有一次我是送了3个啊。我就猜了,有一次是3个,那另外3次是几个呢,对。就是两个,还有一个和一个。所以,孩子送弟弟妹妹的过程,有责任感的体验,也有在生活中将7是如何理解和内化的体验。

“以儿童为本”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教育者具备“法律思维”与“儿童视角”的双重专业能力。不断实践,不断地反思追问:

一问:这个活动是否真正尊重儿童选择权?

二问:教育支持是否匹配儿童最近发展区?

三问:活动价值是否指向核心素养而非表面成果?

我们相信,只有将教育融入生活,让学习在真实的需求和情感联结中自然发生,才能真正实现“以儿童为本”——不是我们教给孩子什么,而是我们为他们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支持他们自主地探索、思考与成长。在真实的生活教育中,师幼之间、幼幼之间彼此滋养,共同成长。其实,做教育和做农民一样。他们都有最本真的章法,那就是敬畏自然,倾注心血,更需要懂得耐心和等待。

主持人:您是如何带领教师团队去落实《学前教育法》的精髓,坚守“儿童为本”这一理念的呢?

肖华军:我一直秉持的教育之道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一定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放下过去的和固定一成不变的对人的看法,而要抱着一种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去看每一位教职工,因为我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愿意成为更好的自己。管理的最大本质呢,就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我们相信。我们对老师的爱、尊重和支持,一定会转化为老师对孩子的爱、尊重和支持。

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个小项目来进行啊,人人都有自己的小项目。比如呢,嗯,有的老师喜欢种植呢,就给他一块儿菜地。有的老师呢,喜欢拍摄他就可以干什么制作小视频。有的老师呢,特别喜欢研究他呢,就能把孩子的画和AI结合起来,让画变成动画。还有的老师呢。喜欢阅读,那他就把大家每个周儿觉得不明白的那些有困惑的专业术语进行呢,一个名词解释。让我们的老师都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在这个位置上获得了成就感和成长的力量。

我们的管理一直践行帮人难处、看人长处,宽其短处,让老师和孩子都在这里获得支持,获得成就,获得发展。

主持人:老师和小朋友都在屏幕前,您有什么想对她们说的?

肖华军:在这里,我想呼吁大家做到“三个敬畏”

一是,敬畏法律:将“尊重学前儿童人格尊严”内化为职业本能,让“以儿童为本”从理念变为行动。

二是,敬畏儿童:用科研精神研究儿童,让每个“哇时刻”都成为成长的阶梯。

三是,敬畏专业:“鼓励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为指引,将法律要求转化为教师观察、解读、支持儿童的核心能力。

这需要整个行业以敬畏之心践行法律,以专业之智守护童年,让每个孩子都能像树一样生长——深深扎根,慢慢成荫。

园长简介:肖华军,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教近30年,荣获“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特级教师”“烟台幼儿园名师”“烟台市教书育人楷模”“烟台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李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