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附院健康说| 守护儿童口腔健康:关注乳牙与恒牙,为成长筑牢牙齿防线
发布时间:2025-09-20 08:03:08 浏览量:2
提到儿童健康,家长们常关注身高、体重,却容易忽视口腔——那些看似会“替换”的乳牙,实则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基石”。数据显示,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超70%,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近40%,儿童口腔问题已成为影响成长的常见隐患。在第37个“全国爱牙日”来临之际,我们特别聚焦儿童口腔健康,协助家长们科学守护孩子的“小小牙齿”,实现“乳牙、恒牙协同保护”,让孩子“不得龋、少患龋、晚得龋”。
为什么儿童口腔问题“不能等”?
儿童口腔健康绝非“小事”,乳牙和恒牙的健康直接关联孩子的生长发育、面部形态甚至全身健康,一旦忽视,可能留下长期隐患:
影响营养摄入:乳牙龋坏会导致孩子咀嚼疼痛,不敢咬硬物,进而挑食、偏食,影响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影响孩子的发育。
破坏恒牙萌出环境:乳牙过早龋坏脱落,相邻牙齿会倾斜移位,导致恒牙萌出时“空间不足”,出现牙齿拥挤、排列不齐,后续可能需要正畸治疗。
引发全身感染风险:严重的乳牙龋坏(如牙髓炎、根尖周炎)可能导致口腔细菌感染,细菌通过血液扩散,增加中耳炎、淋巴结炎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影响语言与心理:乳牙缺失或龋坏严重,可能导致孩子发音不清(如“漏风”);若因牙齿发黑、缺损被同伴嘲笑,还可能引发自卑心理。
儿童口腔问题的“高发诱因”,
家长需警惕
孩子的口腔问题多与日常习惯有关,以下4个诱因最为常见,家长需重点规避:
1.“糖负荷”过高:频繁吃糖果、蛋糕、巧克力,或长期喝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糖分残留在牙齿表面,会被口腔细菌分解为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这是儿童龋齿的“首要原因”。
2.口腔清洁不及时/不到位:新生儿期未清洁口腔、幼儿期家长未帮助刷牙、刷牙时间短(不足2分钟),都会导致牙菌斑堆积,增加龋坏风险。
3.不良喂养习惯:喝夜奶后不清洁口腔、含奶瓶入睡,牛奶中的乳糖会长期附着在牙齿上,形成“奶瓶龋”(常见于上颌前牙);部分家长还会用嘴给孩子喂饭,将口腔细菌传给孩子。
4.忽视乳牙治疗:很多家长认为“乳牙会换,龋坏不用治”,导致小龋洞发展成大龋坏,甚至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不仅让孩子承受疼痛,还可能影响恒牙发育。
分阶段守护!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口腔护理重点
儿童口腔护理需“按需调整”,从新生儿到青少年,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家长需精准应对:
1.0~1岁(乳牙萌出前/萌出期):打好“口腔基础”
乳牙萌出前(出生至6个月):每次喂奶后,用干净纱布蘸温开水擦拭宝宝的牙龈,清除残留奶渍,避免细菌滋生。
乳牙萌出后(6个月至1岁):使用婴儿专用指套牙刷或软毛牙刷,每天早晚各清洁1次(无需牙膏);避免喂夜奶,若喂夜奶,喂完后必须清洁口腔。
2.1~3岁(乳牙全萌出期):培养清洁习惯,预防“奶瓶龋”
刷牙方式:家长全程帮助刷牙,使用含氟儿童牙膏(用量为“米粒大小”),采用“圆弧刷牙法”(轻柔按摩牙齿和牙龈),每次2分钟。
规避风险:戒掉含奶瓶入睡的习惯,减少含糖零食、饮料的摄入,若吃甜食,需在吃完后及时漱口或刷牙。
首次检查:建议在婴儿长出第一颗乳牙后的6个月内进行,最迟不超过12个月龄,带其做第一次口腔检查,让医生评估口腔情况,指导正确护理方法。
3.3~6岁(乳牙列期/恒牙萌出前期):预防龋齿,保护“换牙关键期”
强化清洁:继续帮助孩子刷牙(部分孩子可尝试自主刷牙,但家长需检查清洁效果),可常规应用氟化物防龋。
关键防护:恒牙萌出后(通常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即“六龄齿”),及时做窝沟封闭——用封闭剂填充牙齿表面的深窝沟,阻止食物残渣进入,是预防恒牙龋坏的“有效手段”,保护率可达90%以上。
纠正不良习惯:及时纠正孩子咬手指、吐舌头、用嘴呼吸等习惯,这些习惯可能导致牙齿排列不齐、颌面部发育异常(如“地包天”“龅牙”等)。
4.6~12岁(替牙期/恒牙列期):关注“乳牙恒牙交替”,预防恒牙问题
监测换牙:关注乳牙脱落与恒牙萌出情况,若乳牙迟迟不掉(超过正常换牙年龄半年)、恒牙萌出位置异常(如倾斜、萌出困难),需及时就医,避免“双排牙”及“牙齿拥挤”。
保护恒牙:除了做好刷牙、使用牙线,每年做1次口腔检查,若发现恒牙龋坏,需及时治疗(恒牙不会再替换,龋坏后需终身维护);避免用牙齿咬硬物(如铅笔、坚果壳),防止恒牙崩裂、缺损。
家长必知的“儿童口腔护理误区”,
别踩坑!
误区1:“孩子太小,不用刷牙”——乳牙萌出后就需清洁,否则奶渍、食物残渣会滋生细菌,增加龋坏风险。
误区2:“含氟牙膏会让孩子氟斑牙”——儿童含氟牙膏的氟含量低(约500ppm),只要控制用量(1~3岁米粒大小,3岁以上豌豆大小),且教育孩子不吞咽,不会导致氟斑牙,反而能增强牙齿抗龋能力。
误区3:“乳牙龋坏不疼就不用治”——乳牙龋坏早期无明显疼痛,但细菌已在腐蚀牙齿,若不及时治疗,会逐渐发展为牙髓炎,导致孩子剧烈疼痛,还可能影响恒牙。
误区4:“窝沟封闭后就‘一劳永逸’”——窝沟封闭后需定期检查(3~6个月),若封闭剂脱落,需及时补封,同时仍需正确刷牙,才能有效防龋。
孩子的牙齿健康,关乎一生的生活质量。值此第37个“全国爱牙日”,希望家长们重视儿童口腔护理,从新生儿期开始,做好清洁、控制糖分、定期检查,实现“乳牙、恒牙协同保护”。让我们一起守护孩子的“微笑牙齿”,为他们的成长筑牢健康防线!
3.曹荔.口腔卫生的日常维护与改善[J].家庭生活指南,2025(07):142-143.
本文作者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口腔科
主治医师 李松
副主任医师 吴凡
责编| 李英硕
审核| 王云 崔岚
投稿邮箱| hdfyxc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