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儿童衣物暗藏“隐形毒素”?汗液竟让毒性飙升千倍!南开大学研究揭露惊心真相
发布时间:2025-09-20 06:01:46 浏览量:2
家长们在为孩子挑选衣物时,往往聚焦于款式、面料柔软度与透气性,却鲜少有人意识到,衣物中可能潜藏着看不见的健康威胁。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团队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为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儿童服装和家用纺织品中普遍存在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与有机磷酸酯类(OPEs),这两类有害化学物质不仅难以通过常规洗涤去除,在孩子出汗时,其经皮肤渗透的毒性还会放大数百至数千倍,对儿童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高检出率+浓度差异:家用纺织品污染更甚
研究团队对儿童服装和家用纺织品展开了全面检测,共涉及28种PFAS和9种OPE。结果显示,87.9%的样品中都检出了这两类物质,意味着绝大多数儿童衣物和家用纺织品都存在污染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同类型纺织品的污染浓度差异显著。家用纺织品的PFAS中位浓度达到668ng/g,远超儿童服装10.8ng/g的中位浓度。在PFAS成分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是主要污染物,部分样品的PFOS含量甚至超过了欧盟对纺织品设定的1μg/m²限值。
而OPEs的污染则更为普遍,所有检测样品中均有发现,中位浓度为151ng/g,其中三苯基磷酸酯(TPHP)占比最高。特别提醒家长的是,经过耐久拒水(DWR)处理的儿童衣物,其PFAS和OPE含量约为普通功能性衣物的3倍,这类常用于户外服装、雨衣的面料,风险需重点警惕。
洗涤误区:不是所有污染物都能洗走
不少家长认为,新衣服买回来洗一洗就能去除有害物质,但研究结果却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模拟洗涤实验表明,洗涤对两类污染物的影响截然不同:
部分OPE可被去除:像三丁基磷酸酯这类OPE,在洗涤过程中能被显著清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
PFAS反而可能“越洗越多”:与OPE相反,部分PFAS(尤其是全氟辛酸,PFOA)在洗涤后浓度不降反升。研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衣物上的防水涂层在洗涤过程中发生二次释放,或者其他PFAS类物质降解后生成了PFOA,使得PFAS的污染风险难以通过常规清洗缓解。
汗液成“帮凶”:毒性渗透量飙升千倍
孩子活泼好动,日常容易出汗,而汗液恰恰成为了污染物渗透皮肤的“加速器”。研究通过汗液条件下的皮肤暴露模拟发现,在潮湿环境中,PFAS和OPE通过皮肤的迁移量,比干燥接触时高出数百至数千倍。
这一“汗液放大效应”对儿童的威胁尤为突出。儿童皮肤娇嫩、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且新陈代谢旺盛、出汗频率高,尤其是在长时间穿着贴身衣物、泳衣、运动衣等情况下,皮肤与衣物紧密接触,污染物更容易通过汗液渗透进入体内,日积月累可能对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毒性根源:低浓度物质的“协同攻击”
为了进一步明确污染物的危害,研究团队还进行了体外毒理学实验。结果显示,含有PFAS和OPE的纺织品提取物,会显著降低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的存活率,表明这些化学物质对皮肤细胞具有毒性。
更关键的是,混合毒性建模揭示,毒性的主要驱动因素并非单一的高浓度污染物,而是三丁基磷酸酯异构体(TIBP/TNBP)等低浓度物质的“协同作用”。这种“1+1>2”的混合毒性效应,意味着即使每种污染物的含量都未超过现有限值,它们共同作用时仍可能对儿童健康构成威胁,也暴露了当前仅针对单一物质设定限值的监管体系存在不足。
给家长的建议:降低风险从选择开始
面对儿童衣物中的“隐形毒素”,家长不必过度恐慌,但需提高警惕,通过科学的选择和使用方式降低风险:
1. 优先选无特殊功能的衣物:尽量避免购买标注“防水”“防污”“拒油”的儿童服装,这类衣物通常含有更多PFAS和OPE,普通纯棉、纯羊毛等天然面料更安全。
2. 新衣服先洗再穿:虽然洗涤无法去除所有PFAS,但能清除部分OPE和衣物表面的灰尘、甲醛等,减少初次穿着的风险。
3. 及时更换汗湿衣物:孩子运动或出汗后,尽快更换干燥衣物,避免汗液长时间与衣物接触,降低污染物渗透皮肤的机会。
4. 关注家用纺织品:除了儿童服装,床单、被套、毛巾等家用纺织品也可能存在污染,选购时同样需注意材质,避免选择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
南开大学的这项研究,不仅让我们看清了儿童纺织品中潜藏的健康风险,也为后续的监管完善和行业升级提供了重要依据。期待未来能有更严格的纺织品安全标准出台,推动绿色替代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为孩子们营造更安全的穿衣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