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从儿童团长到战斗模范!宣传系统抗战老兵的故事|刘汉文

发布时间:2025-09-19 21:45:05  浏览量:2

抚摸着抗战80周年纪念章,95岁的刘汉文记忆穿越回80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上下团结一致用不怕牺牲无畏生死的血肉之躯换回来的。”说这句话时,他的声音沉稳而清晰。

1930年12月,刘汉文出生在山东省博兴县。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在抗战时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党在渤海地区创建的抗日后方根据地。

在党的领导下,栾王村全村村民形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坚持自力更生,烧焦炭、炼钢铁、造手榴弹、制地雷。村里的妇女也不甘落后,日夜赶做被服、纳鞋底,保障军需,支援前线。

少年刘汉文在党员老师刘宝太的支持下,与同学们组建了儿童团,并被选为儿童团长。放学后,他带领同学们站岗放哨,通信联络,与大人们一起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合力与敌作战。

随着战争深入,渤海军区召开青年参军大会,不少家庭送夫送子上前线,栾王村有近10个人自愿参加八路军。年少的刘汉文也渴望参军报国,但一开始他的母亲并不同意。经过他再三劝说,母亲终于点头答应,并亲自送他到博兴县招兵站报名。1945年2月,刘汉文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

1945年3月,刘汉文被分配到渤海军区特务一团卫生队任护理员,负责护送20多位伤员从驻地到王家屋子村。这里是黄河泥沙冲击而成的小沙漠地区,全村只有几户村民,相对安全。十多天后,队部获得情报:日军即将对该地区进行大扫荡。情况万分危急,事关伤病员生命安危,必须火速送出情报。

团首长和关茂均队长把刘汉文叫到队部,将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他,再三叮嘱要尽快通知大部队接应,把伤员转移到渤海最远处的红荆条芦苇荡里隐蔽起来。

临行前,关队长拿出两枚手榴弹给他,严肃嘱咐:“遇到敌人,一枚投向敌人,消灭他们!一枚留给自己,在无法脱身的时候与敌同归于尽!”

团部派了一名侦察兵带上手枪与他同行。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刘汉文马不停蹄地走了一整夜,终于在第二天早上到达王家屋子村,成功送达情报,完成了任务。

1945年冬天,刘汉文所在的特务一团参加了攻打禹城战役。这场战役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列为抗日战争的收官之战,全歼日军渡边师团131联队1360余人。

战争中我军也有牺牲,关队长命令刘汉文将十几位牺牲同志的遗体送到后方医院。他细心地为每一位牺牲战友整理好衣服,在他们上衣口袋里放上纸条,上面写着所在营连、姓名和家乡地址,然后连夜带领担架队护送战友遗体到后方医院,让他们能够荣归故里。1946年春节,特务一团召开英模庆功大会,刘汉文被评为战斗模范。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渤海根据地残存的驻守无棣城的皇协军张子良拒不投降。1945年9月13日,渤海军区发起无棣大战。战斗第一天,刘汉文就接到护送50多位伤员到后方医院的任务。路程有30多里,为保证伤员安全和及时救治,他组织担架队避开敌人攻击,从中午到傍晚,终于将伤员安全转移。激战5天后,无棣城终于解放,击毙伪司令张子良,俘虏5400多人,缴获众多枪支弹药。

后来,八路军渤海军区经多次改编,刘汉文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8军文工团的一员。1947年9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他又先后参加了中原会战、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解放福州等战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为新中国诞生作出了贡献。1990年12月,刘汉文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离休。

从儿童团长到战斗模范到和平年代的建设者,九旬老兵见证了一个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他的人生就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