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25||“早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除了营养因素,中医如何解释儿童性早熟?
发布时间:2025-09-19 18:40:51 浏览量:3
近年来,儿童“早熟”趋势愈发明显,除了大家熟知的营养因素外,从中医理论的独特视角深入剖析,会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
在中医理论里,肾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精、肾气的盛衰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起着主导作用。正常情况下,肾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充盈,在青春期适时推动“天癸”产生。“天癸”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性激素,它的到来标志着人体第二性征开始发育。然而,若儿童因先天禀赋不足,在母体内孕育时就未能汲取充足的精气;或者后天失养,比如长期营养过剩,过度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像炸鸡、汉堡、奶油蛋糕等,又缺乏运动,导致体内脂肪堆积,影响了身体正常的代谢和内分泌;亦或是过食温热滋补之品,如人参、鹿茸、蜂王浆等,再加上疾病的损耗,都可能致使肾阴亏虚。一旦肾阴亏虚,就无法潜藏、制约肾阳(命门之火)。肾阳失去制约,就会变得亢奋妄动,化为“相火”。这股妄动的相火会过早地推动“天癸”至,催动性征提前发育,从而出现性早熟的症状,如女孩乳房发育、月经初潮提前,男孩睾丸阴茎增大等。
此外,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与肾同居下焦,二者关系密切,被称为“肝肾同源”。乳房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肝经又通过与任脉、冲脉、督脉交汇,进而影响男女性发育以及女子月事。小儿具有“肾常虚、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在肾水不足的情况下,水不涵木,会造成肝的疏泄能力下降。当孩子情志方面受到刺激,比如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过度斥责等,都可能使肝气郁结,进而化火。失调的疏泄功能会造成“天癸”的发育提前,最终导致性早熟。像一些性早熟的孩子,除了有身体上的发育特征外,还伴有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胸胁胀满等表现,这都与肝郁化火有关。
除了肝肾,脾也与性早熟有着一定关联。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若小儿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生,聚湿成痰。痰湿凝滞于体内,阻滞经络气血的运行,影响冲任二脉的正常功能,也可能成为性早熟的诱因之一 。这类性早熟的孩子,往往形体较为肥胖,舌苔厚腻,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
儿童性早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其与肾、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中肾阴亏虚、相火妄动是基本病机,同时肝郁化火、脾虚痰结等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了解这些中医理论知识,有助于我们从更全面的角度认识儿童性早熟,为预防和干预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撰稿:王海燕
编辑:苗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