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网络成瘾:儿童青少年如何正确用电子产品?
发布时间:2025-09-19 13:26:11 浏览量:1
随着电子产品普及,网络已成为孩子学习、娱乐的重要工具,但过度使用乃至成瘾,正悄悄威胁他们的成长。不同年龄段孩子认知和自控力差异大,需分龄明确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同时掌握成瘾判断方法,为孩子筑牢数字防护墙。
儿童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到底多长时间合适?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核心知识十条的通知》中指出:0~3岁婴幼儿不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3~6岁幼儿尽量避免其接触和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屏幕单次时长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时长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屏幕学习时,屏幕中心位置应在眼睛视线下方10厘米左右,距离为电子屏幕对角线长度的4-6倍,观看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
尽管通知中提到是对于近视防控的提议,但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可遵循以上建议。那么在具体的生活中如何引导不同年龄的孩子正确的使用电子产品呢?以下是几条建议:
01分龄施策:
(1)12岁以下儿童,“陪伴+限定”是关键
12岁以下儿童自控力弱,易被动画、游戏吸引,需家长全程引导,核心原则是“明确场景、家长参与”。 场景上要“去娱乐化、重陪伴感”,优先用电子产品辅助学习,如看科普动画、学拼音软件,避免让孩子单独刷短视频、玩无监管的手游。使用时家长最好在旁陪伴,比如一起看绘本类APP、讨论动画内容,既把控内容质量,也能减少孩子对屏幕的依赖。
(2)12岁以上青少年,“自主+边界”是核心
12岁以上青少年进入中学阶段,学习需用电子产品查资料、上网课,社交也开始依赖社交软件,家长需从“全程管控”转向“引导自主管理”,核心是“明确边界、关注内容”。
建议可以划分“学习时段”和“娱乐时段”,比如规定晚上7-8点用设备写作业、查资料,9点后关闭娱乐类APP。同时要设立“无屏幕时间”,比如吃饭时、睡前1小时不碰手机,周末预留半天到一天进行户外活动,避免“全天候在线”。内容上,家长可和孩子约定禁止接触暴力、低俗内容,教会孩子辨别网络谣言,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同时尊重孩子的社交需求,不粗暴禁止使用社交软件,而是引导他们合理安排社交时间。
02警惕网络成瘾倾向
儿童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判断,更侧重“是否失控”和“是否影响生活及学习”。若孩子出现“无法自控”,比如计划玩30分钟游戏,结果到时间了孩子哭闹、发脾气不愿意关设备;或因玩电子产品不按时吃饭、熬夜,甚至拒绝和同龄人外出玩耍;或“学业下滑”,上课走神、作业拖延,甚至逃学,只为上网;或“社交退缩”,现实中不愿和家人沟通,却在网上频繁交友,甚至产生网恋;或“心理依赖”,一睁眼就找平板,没有设备就坐立不安,或“情绪异常”,一旦断网就暴躁、焦虑,上网时却异常兴奋,这些都是成瘾的信号,需及时介入。
03预防与干预:家庭是第一道防线
无论儿童还是青少年,应对网络成瘾的关键是预防,预防的关键在家庭,家庭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预防网络成瘾的基石。家长要避免“双重标准”,自己不沉迷刷视频、玩游戏,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比如打羽毛球、游泳、跳绳、篮球等户外运动、或者画画、阅读等,让孩子有除网络外的快乐来源。
若发现孩子有成瘾倾向,不要一味指责、没收设备、断网等,而是先沟通,了解孩子沉迷的原因——是孤独?学习压力大?还是现实中找不到成就感?再针对性解决问题,比如多陪孩子聊天或者陪孩子找到更多的兴趣点缓解孤独,逐渐找到成就感;帮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减轻压力。若情况严重,可寻求专业帮助。
总之,网络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助力成长,用不好则会带来伤害。分龄明确网络使用规范,细心观察成瘾信号,用理解和引导代替管控,才能让孩子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既享受网络的便利,又不被网络束缚。
文字|精神科 闫俊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