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北京突击!100万条“儿童毒视频”一夜消失,你家娃可能刚刷过

发布时间:2025-09-17 17:58:10  浏览量:1

“妈妈,佩奇为什么说‘宰了你’?”8岁的果果拿着平板冲进厨房,一脸惊恐。北京家长李婷第一次意识到,那些看似“动画片”的短视频,早已不是童年滤镜里的天真世界。

6月25日,北京网信办发布“清朗·2024”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整治战报:累计清理涉未成年违规短视频97.8万条,关闭高风险账号8.2万个,约谈平台28家,立案17起。数字背后,是一条隐秘且凶猛的“儿童流量黑产”——他们深谙孩子心理,用动画角色、游戏皮肤、暗语弹幕做糖衣,把暴力、拜金、软色情甚至性侵诱饵,一颗颗塞进未成年人的信息流。

一、当“佩奇”开口说脏话:篡改经典成了流量密码
“原本5分钟的《小猪佩奇》被剪成15秒,配音却换成‘猪爸爸砍人、猪妈妈撕逼’。”参与审查的审核员小周告诉记者,这类二次创作在部分平台被标注为“搞笑动画”,播放量却常常破千万。因为角色IP家喻户晓,孩子随手点开,算法便源源不断推送“暗黑版”。短短几个月,仅“#暗黑佩奇#”话题阅读就超4.2亿次。

二、晒娃还是卖娃?当“家长”成了未成年博主的经纪人
“9岁女儿月入10万”——某账号主页这样写道。镜头里,小女孩浓妆艳抹,对着口型唱“想你的夜”,评论区却充斥着“腿真长”“等她长大”。在另一个账号里,大人让两岁男童抽烟摆拍,配文“社会我童哥”,只为主播PK时能“冲榜”。北京网信办通报,平台上30%的“亲子号”存在过度消费儿童嫌疑,其中2.3万个账号直接把儿童作为唯一流量卖点,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6条。

三、暗语“拉群”:从短视频到私域的狩猎路线图
“评论区输入‘111’送限定皮肤”“加QQ群领迷你世界激活码”……这些看似普通的互动,背后往往藏着“私域引流”陷阱。办案民警透露,有不法分子先用游戏攻略或动画剪辑吸引孩子,再通过“福利群”引导至QQ、电报等加密平台,以“红包返利”“偶像应援”名义诱骗裸照或家长银行卡信息。今年4月,北京朝阳警方就打掉一个横跨6省的“红包返利”团伙,受害者75%为9至14岁,最大单笔被骗金额21万元。

四、算法“围猎”:未成年人的注意力为何成了商品?
“孩子注意力=停留时长=广告收益”,某平台前算法工程师阿K坦言,业内常用的“双循环模型”会优先推荐“情绪起伏大、画面冲击强”的内容,而儿童对血腥、怪异、性暗示的识别力远低于成人,导致“越禁止越推送”。去年一次内部实验显示,把未成年账户兴趣标签全部清零,只需连续点赞3条“恐怖动画”,系统就会在20分钟内推送超过60%的惊悚类内容。

五、平台“守土”为何总慢半拍?
“不是管不了,是不想管。”一位MCN机构负责人透露,部分平台对亲子类账号有流量倾斜,粉丝破百万后单条广告报价可达30万元;而审核人力成本远高于算法推荐带来的收益。“直到舆情爆发,平台才连夜下架。”此次北京网信办要求企业设立“未成年人内容总监”,对少儿频道实行人工+AI双审核,并建立“黑名单”共享库,把违规MCN、主播永久挡在门外。

六、家长“第一道门”怎么守?

打开“青少年模式”:三大短视频平台已上线“未成年人实名验证”,一键关闭直播、充值、私信功能。把设备搬到客厅:研究表明,孩子在公共空间上网,遭遇不良信息概率下降62%。每周一次“内容复盘”:与孩子共同观看浏览记录,用“三问法”引导——这条视频想表达什么?它让你开心还是害怕?如果是你,会怎么拍?教会“举报”比“呵斥”更重要:让孩子知道,遇到不适内容立刻点右上角“…”——举报成功率越高,算法越会收敛。

七、法律“牙齿”越来越锋利
2024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最高可罚500万元;对违规主播、MCN可实施“行业禁入”。北京网信办此次通报的17起案件中,已有4起以“猥亵儿童罪”“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移送刑事立案。“流量不是免罪券,孩子更不是商品。”朝阳区检察院未检处检察官王帆表示,下一步将探索对平台“算法过失”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让真正的责任人付出沉重代价。

尾声
晚上十点,李婷把家里的iPad调成了“青少年模式”,并拉上了果果一起“清理关注列表”。当“暗黑佩奇”被一个个取消关注,孩子突然说:“原来我可以不让它出现。”也许,这就是97.8万条违规视频被按下删除键的最大意义——让孩子知道,屏幕里的世界,可以由他们自己做主。

而屏幕外的我们,也要继续盯紧算法、平台和黑产,让“下一个100万”不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