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接回13名“圣战分子”的妇女和儿童,返回故土,代价几何?
发布时间:2025-09-17 13:41:21 浏览量:1
今年九月十六日清晨,一架飞机从叙利亚东北部起飞,目的地是法国,机上载着三名成年女性和十名儿童,这是近两年来,法国首次从那些混乱的囚犯营地中接回自己的公民。
上一次类似的行动,还要追溯到2023年7月,此后,法国官方给出的理由是“缺乏志愿者”和“行动太危险”,遣返工作便陷入了长久的停滞。
这十三名归国者一落地,便被法国的国家机器迅速分流,三名成年女性的命运,立刻由国家反恐检察院(PNAT)接管。
其中两人依据调查法官的司法协助请求,当场被拘留,而另一名年龄在18至34岁之间的女性,此前就已被通缉,等待她的将是调查法官的质询和极有可能的起诉,法律的严厉,是她们回家的第一份“礼物”。
那十个孩子则走向了另一条轨道,他们被交给了凡尔赛司法法庭的检察官办公室,将启动所谓的“教育援助程序”,并在地方检察院的集中监管下生活。
一边是铁腕的司法追诉,另一边是看似温情的人道安置,法国试图在这两者间找到平衡,但这种区别对待,并未平息争议。
被遣返妇女的律师玛丽·多泽,在为家庭感到“巨大解脱”的同时,毫不留情地批评法国政府的行为充满了“专断”,她和其他法律界人士认为,这次行动更像是一场精心算计的表演。
真正刺痛人心的,是被遗忘的庞大群体,根据家属联合组织今年六月的数据,在库尔德武装控制的叙利亚营地里,仍关押着大约一百二十名法国儿童和五十名法国妇女。
这些营地里的条件,被该组织在社交平台X上愤怒地谴责为“不人道”,尤其对于那些“无罪”的孩子来说。
法国无国界律师组织的马蒂厄·巴加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次行动恰恰证明了“法国有能力组止遣返”,但它却选择性地将更多人抛弃。
律师们列出了一份被法国政策刻意忽略的名单:那些因母亲不同意而无法离开、如今已在营地中成年的“孩子”,那些没有孩子或孩子已经去世的妇女。
还有一些在法国出生、却在获得国籍前就被带往叙利亚的儿童,法国的逻辑似乎是,要用父母的选择来惩罚这些孩子,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对基本伦理的拷问。
当法国还在国内为“接谁不接谁”而纠结时,在叙利亚的地缘棋盘上,它早已身不由己,成了一张可以被随意打出的牌。
土耳其外长哈坎·费丹的喊话,时机相当微妙,安卡拉正威胁要对叙利亚东北部的库尔德武装——“叙利亚民主力量”(SDF)发动新一轮军事行动。
SDF恰恰是过去十年里,美国和法国等国际联盟倚重的地方武装力量,共同打击“伊斯兰国”,更关键的是,法国公民所在的营地,正是在SDF的控制之下,土耳其此举,无异于将刀架在了法国的利益和责任上。
土耳其的算盘打得很精,他们将SDF视为库尔德工人党(PKK)的分支,而PKK是被土耳其和美国都认定的恐怖组织,通过敲打SDF,既能实现自己的安全目标,又能顺带向西方盟友施压。
更让法国难堪的是,费丹在谈到地区局势时,明确表示美国是其“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唯一对话伙伴”,这番话被普遍认为是在暗讽法国,批评那些“躲在美国背后推进自身利益”的国家。
法国公民的命运,就这样从一个领事和司法问题,变成了其地区影响力被挑战的象征,遣返与否,早已不是巴黎自己能说了算的事。
那么,是什么打破了法国长达两年的沉默?官方宣称的“行动危险”和“缺乏志愿者”显然只是部分原因。
在这段停滞期内,法国国内因一系列圣战分子袭击事件而对相关议题高度敏感,任何大规模的遣返都可能引发政治风暴,政府在安全风险、政治压力和国际谴责之间动弹不得。
真正的催化剂,来自外部,首先,控制营地的库尔德当局已经放出风声,他们与联合国协调,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彻底清空这些难民营。这就给法国设置了一个明确的时间底线,再拖下去,后果难料。
其次,土耳其迫在眉睫的军事威胁,更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战火重燃,营地可能陷入混乱,法国不仅可能面临人道灾难,更可能永远失去接回本国公民的机会。
因此,这次遣返了十三人的行动,更像是在多重压力下的一次被动反应,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而非主动战略的回归。
结语法国在叙利亚人员遣返问题上,正面临一个近乎无解的方程式,在内部,它无法调和民众对安全的极度焦虑与国际法规定的人道义务,在外部,它又深陷大国博弈的泥潭,无力摆脱被当作地缘政治筹码的命运。
今年九月的这次行动,与其说是解决方案的开始,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折射出后“伊斯兰国”时代,西方国家在处理这些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时,普遍陷入的法律、道德和战略困境,问题的根源盘根错节,绝非几次零星的遣返行动就能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