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101岁、98岁!
发布时间:2025-09-16 08:27:07 浏览量:2
抗战的硝烟已散去
关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我们还能从哪里
触摸到最真实的历史脉动?
答案,写在亲历者的记忆里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我们拜访了三位浙大老师
他们曾亲历那段峥嵘岁月
以不同的方式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
他们的故事,是历史最真实的写照
也是对那段岁月最深沉的纪念
让我们从他们的讲述中
去阅读那段烽火连天的青春
李逸文:102岁
曾参与党的秘密地下情报工作
“我当时心想,国家这样下去没有希望,个人更是走投无路。”1941年秋天,皖南事变后,长江以南苏常太地区的新四军撤退至通海地区,打掉土匪,建立行署。“社会秩序一下子稳定了,大家都很高兴。”李逸文也在她的革命引路人的影响下,参加了党举办的寒假补习班,进一步接受党的教育。
1943年2月14日,20岁的李逸文宣誓入党。她自豪地回忆:“我是寒假补习班里第一个成为中国共产党员的同志。”
根据党组织安排,她留在敌伪区从事秘密工作。“我先是借关系办了私塾,后来当上宋季正小学校长,那里就成了我们的秘密联络站。”她回忆道,当时联络全靠暗号,见过的人平时绝不能打招呼,一人暴露,全线皆危。
她接过数次任务,无一不似在钢丝上跳舞。有一次,她接到任务去伪南通专区警备司令部对接情报。“我坐黄包车到马路对面,看见里面日本鬼子荷枪实弹,神情紧张,像是要出动。”她立刻警觉,调头返回。“天已经黑了,我一个人走十多里路,折了根树条握在手里,怕狗,更怕敌人。但一想到是为党工作,胆子就壮了。”
地下工作的危险总在不期然间降临。联络人张干同志两个多月未曾出现,“我们觉得出事了,赶紧去找组织”。后来才得知,张干已被叛徒出卖被捕。“他在狱中受尽酷刑,但始终未曾出卖同志、出卖组织。”同样牺牲的还有区长陈润东,“这些同志牺牲得极其壮烈……他们没能看到今天。”她声音低沉,手指微微攥紧,停顿良久。
她常说,这些牺牲的同志没能看到今天的和平与发展,但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此刻的安稳。“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忘记。希望年轻一代能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当下,带着勇气和希望,继续向前走。”
戴仲义:101岁
曾加入新四军金萧支队参与抗战
“日本人经过我们村,看我们这么穷没有可抢的,就把村子烧了……”
当时的戴仲义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20岁青年。“我们没地方住也没粮食吃,我心里有气呀!”惨无人道的日军与盘剥农民的地主令他义愤填膺,人生的重要抉择也在此时悄然酝酿。
“当时,新四军金萧支队刚好在村子附近,我看他们所有人一起吃一起住,是一支团结、平等的军队。”于是他背着母亲加入了这支思想进步、生命力顽强的军队。“临走之前,弟弟紧紧拉着我的手,怕我回不来了不肯让我走,但我去意已决,只是嘱咐他一定要照顾好母亲。”
加入金萧支队后,戴仲义参与了多次游击战争。1944年秋,在诸暨与日伪军的战斗中,戴仲义和战友们在装备力量不占优势的前提下,凭借先发优势和顽强的斗志,占领战略制高点,不仅击溃了日军,还俘虏了其中的一名军官。“子弹不长眼睛,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中枪。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枪杆握得紧,眼睛看得清。敌人敢胆侵犯,坚决把他消灭净!”每当唱起当年的行军歌,戴仲义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个斗志正燃的年代。101岁的他,心中一直牵挂着祖国的发展,迫切期望祖国的科学技术更加先进,国力更加强盛。“国家必须要强大,人民生活才能有保障,我们当时打得那么艰苦,说到底吃了装备器械的亏。而发展技术的重任,就要落在你们这些年轻人的肩上了。”
他寄语青年们:“希望年轻一代继续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更加强大!把这股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儿传下去,咱们中国,一定要一代比一代强!”
徐秀敏:98岁
曾参与党的秘密地下情报工作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每当徐秀敏和其他儿童团成员唱起这句歌词时,村里的地下党员就会立刻结束秘密会议,从暗门逃走。徐秀敏,当地儿童团的团长,也是地下党员们最可靠的哨兵。
“这些抗日的口号、歌曲,都是一位名叫宋笑溪的中共地下党员教我的。”徐秀敏说,“当时他在台上给我们讲日本人如何侵占我们的东北。他讲到激动的地方,哭了,我们在台下也跟着哭。”在宋笑溪的引导下,徐秀敏逐渐认识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她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成为了团长。
1942年,日军在山东乳山县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徐秀敏就是亲历者之一。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徐秀敏,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躲到了附近的鲁济山,逃过一劫。“妈妈那时候跟我说,一定要把日本人的恶行讲给老百姓们听!”从此之后,她便全心投入抗日的宣传工作。
在儿童团中,她是团长,也是最矮的一个。一条小木凳,成了她随身携带的物件。每当要宣传抗日口号、齐唱抗日歌曲时,她便将凳子稳稳放下,踩上去,带领大家一起高喊,齐唱《松花江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些抗日歌曲。
这小小的“讲台”跟了她很久。后来,她到了区里,站在比她还高的讲台上,脚下依然垫着凳子,给民兵们上课。
“那时候哪知道什么是苦,只觉得脚下踩的不是板凳,是责任。”徐秀敏抚今追昔,目光沉静。
抗战胜利后,徐秀敏在组织安排下,成为第一批前往接收东北的党员之一。在东北工作十余年后,于1959年调任南方,从此与浙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浙大工作时,徐秀敏总是会和学生们讲起自己的故事,激励他们:“没有这些先烈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希望你们年轻人趁着年轻,珍惜这个和平的年代,把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愿岁月温柔以待这些老人
是他们用青春与热血
为我们挡住了历史的惊涛骇浪
如今,祖国已如他们所愿繁荣富强
新一代的我们将带着他们的期望
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让和平的暖阳永远洒满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