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永远不要太操心孩子,关注越多包办越全,孩子越容易厌学、摆烂

发布时间:2025-09-15 17:31:53  浏览量:2

表姐昨晚给我打电话,声音里满是焦虑:

“儿子才上初二,突然说不去上学了。我好说歹说,他就是不动弹,问急了就摔门。

我这天天急得睡不着觉,他倒像没事人一样……”

这样的困扰不止表姐一家有。

许多父母发现,那个曾经乖巧听话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突然变得陌生:

开始讨厌学习,拒绝沟通,整天沉迷手机和游戏。

01

青春期孩子厌学,不是简单的“不想上学”

我们家长必须明白,青春期孩子的厌学,很少是因为单纯的懒惰或叛逆。

生理上,孩子正在经历激素水平的巨大变化,情绪调节能力不稳定,容易冲动和低落,这是正常现象。

心理上,孩子这时候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开始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外界的评价和期望会直接影响他对自己的看法。

如果父母或老师提出过高的要求,他做不到时,会觉得自己的能力被否定,从而产生自我怀疑。

社交上,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同伴关系在这个时候变得尤为重要。

学校中的社交压力、同伴评价,都可能成为孩子厌学的诱因。

有个高一男生告诉我:

“我也知道学习重要,但一想到去学校要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试卷和老师的冷眼,我就喘不过气来。”

因此,孩子厌学,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02

越是紧盯着孩子,孩子越往后退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百分百的,恨不得掏心掏肺,为了孩子甘愿千千万万遍。

从孩子起床、吃饭、学习到交友,无一不操心;从小学、中考、高考到就业,无一不焦虑。

尤其是对孩子的学习和习惯,家长总有一种执念。

只要孩子有一点做得不好的地方,家长就焦虑爆棚,东想西想:

孩子这样呆在舒适区可不行,一定要劝劝他;

孩子一旦去不了学校,家长就催促孩子做选择,要么立刻去,要么干脆别去了;

孩子有一点心情不好或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家长就开始担心:

孩子是不是要崩溃了,是不是无法学习了,是不是承受不了情绪内耗了。

尤其是孩子厌学后,父母最常见的反应是:

更加严格地监督孩子、不停地讲道理、找老师沟通情况、减少孩子的娱乐时间……

可惜,这些常用的方法往往适得其反。

我见过一个家庭,孩子成绩下滑,父母每天监督他学习到深夜,收走所有电子产品。

结果不到一个月,孩子不仅成绩没提升,反而开始逃课。

后来和孩子深入交流才知道,他之所以厌学,是因为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干脆放弃了。

父母过度操心孩子,伤害的是两方的心力。

首先消耗的是自己。孩子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挑战,都成为父母心头的重担。

久而久之,家长自己的情绪、事业和生活质量也受到影响,陷入持续性焦虑。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焦虑一定会传递给孩子。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情绪感染”,指人的情绪状态会像病毒一样传播给身边人。

家长焦虑,孩子也跟着紧张害怕,就更没有精力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了。

03

为什么你越努力,

孩子厌学的心理越重,越想躺平?

许多父母认为,多提醒、多帮忙是在为孩子保驾护航。

但结果往往相反:孩子不但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加厌学、越躺越平。

这不是孩子“不识好歹”,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1. 过度包办,剥夺了孩子的“效能感”

心理学家指出,人都需要通过克服困难来获得“我能行”的自信。

如果父母始终冲在前面为孩子扫清障碍,孩子就没有机会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期下去,他们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没有爸妈,我果然什么都不行。”

2. 不断纠错,暗示了“你不够好”

有的父母时刻盯着孩子的缺点,不停指出孩子哪里可以改进。

这种持续否定会内化为孩子的自我认知:

“我永远不够好,努力也没用。既然怎么做都无法让父母满意,不如干脆放弃。”

3. 替孩子规划,削弱了他的内在动机

当父母事无巨细地督促、安排、检查时,这就在无意中向孩子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

“学习是父母的事,不是你的事”。

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是为了让父母高兴,而不是为了自己。

当孩子感觉到“我在为父母学习”“我在实现他们的梦想”,他原有的兴趣和好奇心就会被外在压力取代。

一旦压力过大,或离开父母监管,他就很容易失去目标感,躺平也就成了最自然的反抗。

04

要想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家长要“后退一步”

面对厌学的孩子,家长可以尝试以下4个“退后一步”的具体做法,来重建亲子关系并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1. 先停下无效的推动,修复好亲子关系,只有亲子关系好了,孩子才能听得进去父母的话

当您注意到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时,可以主动提出休战,告诉孩子:

“妈妈看到你很累,我们暂时不谈学习的事”,为双方创造一个没有压力的空间。

同时,主动安排一些轻松的共处时光,比如一起做饭、看电影或散步,聊些与学习完全无关的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真诚地对孩子说一句:

“如果我之前的方式让你感到压力,妈妈向你道歉。”

只有当亲子关系得到修复,有效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发生

2. 父母过好自己的日子,把主动权归还给孩子

很多父母担心“如果我不管,孩子不是更不学习了吗?”

事实上,一个永远被管着的孩子,永远学不会为自己负责。

当父母开始专注经营自己的生活,投入工作、发展兴趣爱好、进行有意思的社交活动。

这不仅减少了过度关注给孩子带来的压力,更用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示了什么是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父母可以从一些小的方面开始。

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学习时间和计划,问他:

“你觉得自己什么时间写作业最合适?”

同时,要利用【自然后果法则】,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俗话说,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

孩子忘了带作业就让老师批评一次,这比父母反复唠叨一百遍都更管用。

如果家长实在忍不住给孩子提供指导,尽量用【选择】代替【命令】

比如,问孩子:“你是想先做数学还是先背单词?”

这些做法都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我相信你能安排好。

3. 父母要刻意转变关注的焦点,从盯着分数转变为关心孩子的整体状态

我知道,要求父母不看孩子成绩很难做到,毕竟分数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但是,父母过度关心分数,会让孩子觉得:

爸妈不关心自己,学习只是为了换取他们的爱。

只有当我考得好时,我才值得被爱;如果我考砸了,我就一无是处。

这种思维模式会让孩子始终活在焦虑中,害怕失败,久而久之,就会害怕学习、害怕考试,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不过,我们父母完全可以调整关注的重点和顺序,重点、优先关注孩子的状态:

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先问孩子:“今天过得开心吗?有什么好玩的事吗?”

而不是急着追问“今天学了什么?考试了吗?考得怎么样?”

看到孩子的成绩单时,与其盯着排名和总分,不如具体地指出他的进步:

“虽然总分没提高,但语文比上次进步了5分呢!”

比夸奖学习进步更管用的是,发现并肯定孩子在学习之外的闪光点

比如,他热心帮助同学时,我们可以真诚地说:

“你今天主动帮同学修电脑的样子真的很棒,这种乐于助人的品质比分数更可贵。”

这些细微的转变能让孩子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被爱着,而不是一个必须用分数来证明价值的考试机器。

4. 孩子说“学习无用”,父母怎么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很多厌学的孩子都觉得“学习没用”、“不知道为什么要学”。

听到孩子这么说,父母忍不住说教“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

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反感这类空洞说教。

您可以:

请认识的朋友(尤其是年轻人)与孩子聊聊他们的工作。真实的工作故事比父母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和孩子一起研究大学专业,了解各专业的实际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很多高中生认知能力不足,对专业存在美好的想象,和现实存在巨大差距。

安排孩子到工厂观摩实习,亲身感受工作环境,知道工作不易,从而更有动力学习。

作为父母,我们最深切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拥有幸福人生。

父母的目光可以成为照亮前路的灯,而不应成为禁锢住孩子脚步的绳。

爱他,就放下那颗操碎的心,信任、陪伴、适时放手。

这种坚实而温和的支持,比任何督促和管教都有用,这才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珍贵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