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太操心孩子,关注越多包办越全,孩子越容易厌学、摆烂
发布时间:2025-09-15 17:31:53 浏览量:2
表姐昨晚给我打电话,声音里满是焦虑:
“儿子才上初二,突然说不去上学了。我好说歹说,他就是不动弹,问急了就摔门。
我这天天急得睡不着觉,他倒像没事人一样……”
这样的困扰不止表姐一家有。
许多父母发现,那个曾经乖巧听话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突然变得陌生:
开始讨厌学习,拒绝沟通,整天沉迷手机和游戏。
01
青春期孩子厌学,不是简单的“不想上学”
我们家长必须明白,青春期孩子的厌学,很少是因为单纯的懒惰或叛逆。
生理上,孩子正在经历激素水平的巨大变化,情绪调节能力不稳定,容易冲动和低落,这是正常现象。
心理上,孩子这时候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开始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外界的评价和期望会直接影响他对自己的看法。
如果父母或老师提出过高的要求,他做不到时,会觉得自己的能力被否定,从而产生自我怀疑。
社交上,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同伴关系在这个时候变得尤为重要。
学校中的社交压力、同伴评价,都可能成为孩子厌学的诱因。
有个高一男生告诉我:
“我也知道学习重要,但一想到去学校要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试卷和老师的冷眼,我就喘不过气来。”
因此,孩子厌学,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02
越是紧盯着孩子,孩子越往后退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百分百的,恨不得掏心掏肺,为了孩子甘愿千千万万遍。
从孩子起床、吃饭、学习到交友,无一不操心;从小学、中考、高考到就业,无一不焦虑。
尤其是对孩子的学习和习惯,家长总有一种执念。
只要孩子有一点做得不好的地方,家长就焦虑爆棚,东想西想:
孩子这样呆在舒适区可不行,一定要劝劝他;
孩子一旦去不了学校,家长就催促孩子做选择,要么立刻去,要么干脆别去了;
孩子有一点心情不好或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家长就开始担心:
孩子是不是要崩溃了,是不是无法学习了,是不是承受不了情绪内耗了。
尤其是孩子厌学后,父母最常见的反应是:
更加严格地监督孩子、不停地讲道理、找老师沟通情况、减少孩子的娱乐时间……
可惜,这些常用的方法往往适得其反。
我见过一个家庭,孩子成绩下滑,父母每天监督他学习到深夜,收走所有电子产品。
结果不到一个月,孩子不仅成绩没提升,反而开始逃课。
后来和孩子深入交流才知道,他之所以厌学,是因为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干脆放弃了。
父母过度操心孩子,伤害的是两方的心力。
首先消耗的是自己。孩子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挑战,都成为父母心头的重担。
久而久之,家长自己的情绪、事业和生活质量也受到影响,陷入持续性焦虑。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焦虑一定会传递给孩子。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情绪感染”,指人的情绪状态会像病毒一样传播给身边人。
家长焦虑,孩子也跟着紧张害怕,就更没有精力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了。
03
为什么你越努力,
孩子厌学的心理越重,越想躺平?
许多父母认为,多提醒、多帮忙是在为孩子保驾护航。
但结果往往相反:孩子不但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加厌学、越躺越平。
这不是孩子“不识好歹”,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1. 过度包办,剥夺了孩子的“效能感”
心理学家指出,人都需要通过克服困难来获得“我能行”的自信。
如果父母始终冲在前面为孩子扫清障碍,孩子就没有机会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期下去,他们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没有爸妈,我果然什么都不行。”
2. 不断纠错,暗示了“你不够好”
有的父母时刻盯着孩子的缺点,不停指出孩子哪里可以改进。
这种持续否定会内化为孩子的自我认知:
“我永远不够好,努力也没用。既然怎么做都无法让父母满意,不如干脆放弃。”
3. 替孩子规划,削弱了他的内在动机
当父母事无巨细地督促、安排、检查时,这就在无意中向孩子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
“学习是父母的事,不是你的事”。
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是为了让父母高兴,而不是为了自己。
当孩子感觉到“我在为父母学习”“我在实现他们的梦想”,他原有的兴趣和好奇心就会被外在压力取代。
一旦压力过大,或离开父母监管,他就很容易失去目标感,躺平也就成了最自然的反抗。
04
要想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家长要“后退一步”
面对厌学的孩子,家长可以尝试以下4个“退后一步”的具体做法,来重建亲子关系并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1. 先停下无效的推动,修复好亲子关系,只有亲子关系好了,孩子才能听得进去父母的话
当您注意到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时,可以主动提出休战,告诉孩子:
“妈妈看到你很累,我们暂时不谈学习的事”,为双方创造一个没有压力的空间。
同时,主动安排一些轻松的共处时光,比如一起做饭、看电影或散步,聊些与学习完全无关的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真诚地对孩子说一句:
“如果我之前的方式让你感到压力,妈妈向你道歉。”
只有当亲子关系得到修复,有效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发生。
2. 父母过好自己的日子,把主动权归还给孩子
很多父母担心“如果我不管,孩子不是更不学习了吗?”
事实上,一个永远被管着的孩子,永远学不会为自己负责。
当父母开始专注经营自己的生活,投入工作、发展兴趣爱好、进行有意思的社交活动。
这不仅减少了过度关注给孩子带来的压力,更用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示了什么是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父母可以从一些小的方面开始。
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学习时间和计划,问他:
“你觉得自己什么时间写作业最合适?”
同时,要利用【自然后果法则】,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俗话说,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
孩子忘了带作业就让老师批评一次,这比父母反复唠叨一百遍都更管用。
如果家长实在忍不住给孩子提供指导,尽量用【选择】代替【命令】。
比如,问孩子:“你是想先做数学还是先背单词?”
这些做法都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我相信你能安排好。
3. 父母要刻意转变关注的焦点,从盯着分数转变为关心孩子的整体状态
我知道,要求父母不看孩子成绩很难做到,毕竟分数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但是,父母过度关心分数,会让孩子觉得:
爸妈不关心自己,学习只是为了换取他们的爱。
只有当我考得好时,我才值得被爱;如果我考砸了,我就一无是处。
这种思维模式会让孩子始终活在焦虑中,害怕失败,久而久之,就会害怕学习、害怕考试,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不过,我们父母完全可以调整关注的重点和顺序,重点、优先关注孩子的状态:
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先问孩子:“今天过得开心吗?有什么好玩的事吗?”
而不是急着追问“今天学了什么?考试了吗?考得怎么样?”
看到孩子的成绩单时,与其盯着排名和总分,不如具体地指出他的进步:
“虽然总分没提高,但语文比上次进步了5分呢!”
比夸奖学习进步更管用的是,发现并肯定孩子在学习之外的闪光点。
比如,他热心帮助同学时,我们可以真诚地说:
“你今天主动帮同学修电脑的样子真的很棒,这种乐于助人的品质比分数更可贵。”
这些细微的转变能让孩子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被爱着,而不是一个必须用分数来证明价值的考试机器。
4. 孩子说“学习无用”,父母怎么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很多厌学的孩子都觉得“学习没用”、“不知道为什么要学”。
听到孩子这么说,父母忍不住说教“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
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反感这类空洞说教。
您可以:
请认识的朋友(尤其是年轻人)与孩子聊聊他们的工作。真实的工作故事比父母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和孩子一起研究大学专业,了解各专业的实际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很多高中生认知能力不足,对专业存在美好的想象,和现实存在巨大差距。
安排孩子到工厂观摩实习,亲身感受工作环境,知道工作不易,从而更有动力学习。
作为父母,我们最深切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拥有幸福人生。
父母的目光可以成为照亮前路的灯,而不应成为禁锢住孩子脚步的绳。
爱他,就放下那颗操碎的心,信任、陪伴、适时放手。
这种坚实而温和的支持,比任何督促和管教都有用,这才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珍贵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