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焦虑、不满、亲子关系不融洽,都来源于最深层的生存恐惧
发布时间:2025-09-14 23:14:23 浏览量:1
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对成绩的不满、亲子关系不融洽…都来源于最深层的生存恐惧。
它埋藏在潜意识中,终其一生都让人无法察觉。
意识是思维活动能被自己观察到、感知到的,潜意识是深层的不能察觉的,却一直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潜意识是庞大的数据库,它有原生家庭的信息、从小到大经历的一切、社会文化…即便是小时候看的广告至今还存在影响。
我们担心孩子上不了好学校,“担心”并不能左右孩子上哪所学校,“担心”是因为恐惧的感觉,害怕不确定性,害怕生存困难,不管怎么担心、害怕、恐惧,对孩子上哪所学校都没有任何帮助。
此时的担心,是潜意识在暗地里操纵,理解了这个机制,接下来就是做有用的事。
担心无用,无视这种感觉,把注意力拉回来,做实际能影响孩子的事,比如了解一些大学的就业率、侧重专业、学习气氛、地理位置、孩子与哪所大学更匹配…这才是有用的事。
对孩子成绩的不满,也大同小异,还是潜意识在操控,无视“不满”的感觉,把注意力放在“我能做什么”上。
“我能做什么”不是大孔大叫批评孩子,而是搞清楚具体科目具体问题或者是孩子的具体学习问题,如果是写字太慢,阶段性训练计时快写,比打骂有用,如果是在课堂上不专注,在家庭中建立轻松有爱的氛围更能提升。
亲子关系不融洽,无视“失望”的感觉,直接行动,顺应孩子的真实需求,比如满足孩子玩手机、少写父母作业。
说到这,很多人大脑充血,已经愤怒了,这正是潜意识的恐惧激发出来了。
玩手机和不玩手机,决定不了成绩,全方位无死角的控制会导致孩子怨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他会跟父母对立,甚至起肢体冲突。
不是说服你纵容孩子,而是咱们大多数父母控制太多,已经养成习惯,不控制会有失控感、恐惧感、挫败感。
控制产生对立,顺应产生配合。
孩子越小越是智慧生物,随着各种养育方式、社会洗脑、同学影响,逐渐变得成人化,他们也开始恐惧、焦虑、不自信,变得狂躁。
观察很小的孩子,他们都是自信、好奇心十足的,学习和玩耍是一件事。
后来不爱学习了,一部分孩子到成年后几乎停止学习。造成此结果的部分原因是被限制,规定的学习内容不是当下感兴趣的。
学校里课程没有几个孩子真正有兴趣,而且碎片化的内容太细节,没有完整的系统,需要一定意志力来进行。这不能锻炼意志力,而是消耗意志力。
解决办法不过是在其他方面补充意志力,然后在学校学习时释放出来。
运动可以积攒意志力,兴趣爱好和空闲也间接积攒,让孩子有自己的时间很有必要。一开始他无所事事,那是在准备,找到热爱、产生天马行空的想象。
咱们父母太怕了,怕社会形势多变、怕孩子不优秀、怕孩子养成坏习惯、怕上不了好学校,但问题是恐惧不能起到实质作业,反而适当放手能有益于各方面发展。
放弃恐惧的感觉,无视焦虑的感觉,它会慢慢溜走,剩下的注意力回到“我能做点什么事、我跟孩子怎样互动、做个时间计划为孩子留出自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