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生态守护:野生动物也戴上了“儿童手表”
发布时间:2025-09-15 17:02:02 浏览量:1
野生动物保护
2025年3月,重庆动物园联合多部门,将4只康复的国家二级保护猛禽(包括长耳鸮等)成功放归自然。
与以往不同,这些猛禽身上多了一副轻巧的“儿童手表”——微型卫星追踪器。这是重庆首次利用该技术,实时、精准监测猛禽的迁徙路径。这些珍贵的飞行数据,将成为构建关键猛禽迁徙数据、守护它们安全的重要基石。
1
候鸟的“儿童手表”
正如科学家所言:“卫星追踪让候鸟的每一次振翅都成为可解读的密码。”
重庆动物园首次应用的微型卫星追踪器,重量仅十几克,续航时间较长。此次观察周期为一到两年,数据收集到期后,定位器会自动脱落。
这些数据不仅能帮助科学家绘制精确的迁徙地图,更能揭示猛禽的生存策略。例如,在全球5条主要的猛禽迁徙路径中,重庆恰好位于东亚大陆迁徙路线的中间位置,通过追踪,研究人员能更好地分析猛禽栖息地选择规律,为构建猛禽迁徙廊道提供科学依据。
卫星追踪技术的应用远不止于此。青海曾为放归的大鵟配备带摄像功能的追踪器,发现其迁徙路径与草原雕、金雕高度重合,为跨物种保护提供了依据;青岛则通过追踪绿海龟,揭示了海洋洋流对栖息地选择的影响。
2
鸟类的“声音身份证”
如果说卫星追踪是给动物佩戴了“儿童手表”,时刻守护,那声纹监测则是为动物制作了“声音身份证”,随时倾听。在江苏邳州黄墩湖湿地,通过AI捕捉并解析鸟鸣声波特征,成功识别出稀有物种棕三趾鹑,将其分布北限拓展至华东地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野生动物声纹智能监测系统,已形成覆盖天基卫星、空基遥感、地面观测的多维监测网络。其积累的海量声纹数据能有效扩充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并丰富其内容,并探索气候变化对鸟类物候的影响规律。这种“监测、识别、分析、应用”的全链条模式,标志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式进入智能化时代。
3
科技助力生态保护
从“儿童手表”到“声音身份证”,这些技术的普及,让野生动物保护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
《中国儿童动物百科全书》内文页
通过分析卫星数据,重庆发现猛禽偏爱海拔800~1500米的阔叶林带,这为迁徙廊道规划提供了依据;
《中国儿童动物百科全书》内文页
声纹监测则预警了某些区域夜间虫鸣异常减少,暗示农药污染可能威胁食虫鸟类。
《中国儿童动物百科全书》内文页
科技正在为野生动物保护打开新的维度。它不仅提升了研究的精度——如将猛禽迁徙路径误差从公里级缩小至米级,更让保护策略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中国儿童动物百科全书》
全景式展现动物的生命百态
揭秘神奇的动物世界
与鸟齐飞
同大象漫步
携鲸鱼深潜
每一页旅程
都能带来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