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百余经典动画让你的童年回来了

发布时间:2025-09-15 08:00:00  浏览量:2

在童年记忆中,有一批角色鲜活如昨、历久弥新:脚踩祥云的大圣、手舞混天绫的哪吒、一身正气的黑猫警长、勇敢团结的葫芦兄弟……这些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造的经典动画形象,曾陪伴几代中国人成长。“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展正在泰康美术馆举行,带观众重返童年,开启动画时空之旅。展览以逾千件展品与百余个经典角色原稿为线索,系统梳理上美影的发展历程、创作体系与时代影响。

《大闹天宫》孙悟空动作构思草图

《金猴降妖》角色造型定稿

《阿凡提的故事》复原场景特写

观展亮点

童年放映厅重温老动画

步入展厅,观众首先穿越一片色彩斑斓的经典动画海报林。当时,随每部影片拷贝发行至各地的美术电影海报通常只有一款官方版本,这些海报大都由影片的主创精心手绘,能够忠实、生动地反映出影片的主题立意、人物关系和美术风格。

走进“序厅”,迎面而来的宽幅视频中闪烁着不同时期的片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集锦。背后的墙上,投映着经典动画角色的动态剪影,由于这些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仅看剪影就能辨别出哪个动画角色。

200余册上美影动画完成台本在两侧墙上列阵以待,中国美术电影史20世纪50至90年代的累累硕果尽收眼底。完成台本,又叫“电影镜头记录本”,是一部影片摄制工作全部结束的象征。仔细看,不少台本封面上还有主创的签绘、题字或钤印,仿佛与自己参与过的作品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展览依据从“台前”到“幕后”的展示逻辑,设置“序厅”“经典巡礼”“媒介探索”“当代回响”“绘动之旅”五大板块。从珍贵的签绘台本、分镜草图、美术设计、手工道具、赛璐珞片,到动画人亲述的口述影像,展览不仅重现了经典动画的创作现场,也揭示了手绘、水墨、偶、剪纸等片种背后的工艺美学与媒介创新。

穿过由经典动画角色组成的灯箱墙,童年放映厅循环播放《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雪孩子》等经典老动画,观众可以在美术馆公众号上投票点播,展览会定期更换播放内容。

迪士尼做不到的东方艺术

《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几乎每一位“童年老朋友”都在“经典巡礼”板块齐聚一堂。观众会看到很多珍贵的原始手稿、角色设定图、分镜台本甚至人物模型。

该展区的第一部作品《大闹天宫》,堪称中国动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万籁鸣和唐澄导演。影片融合了京剧表演的程式动作,还有张光宇、张正宇兄弟设计的美术风格,既有传统的味道,又很有现代感。影片上映后,曾在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播放,被誉为“迪士尼做不到的东方艺术”。

展品中,动画师陆青为孙悟空设计的动作草图,线条潇洒、动作飞扬,描绘了“辞别群猴”“演兵比武”“盗食金丹”等多个场景。当时,为了让孙悟空的动作更传神,动画师们专门跑去戏校看表演,从京剧中学动作、学节奏,再一帧一帧地画进角色里。所以片中的孙悟空,才会又灵活、又带戏味儿。

接下来展示的《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也是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献礼片。这个展区以《哪吒闹海》为例,系统呈现了动画从编剧、美术设计、动作设计,到摄影、剪辑和后期合成的完整制作流程,带观众深入了解一部动画片是怎么创作完成的。

在《天书奇谭》展区,观众能看到一组影片的画面分镜台本,可以理解为动画正式绘制前的“导演手稿”。里面标得非常详细,角色动作、镜头节奏、对白、音乐、音效,全都一一写清楚。当时还没有复印机,这些台本全靠硫酸纸和蓝晒技术一张张拷出来。现在再看这些图纸,依然能感受到那一代动画人“慢工出细活”的专注和热情。影片的造型风格集中国民俗艺术形式之大成,柯明设计的角色造型,融合了戏曲、年画和民间玩具的元素,既活泼又有韵味;而秦一真绘制的场景,则是工笔重彩,画面厚重中透着灵气。

揭秘不同媒介动画的台前幕后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后,陆续设立了包括水墨动画在内的手绘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等制作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一整套独立的工艺流程和创作团队。“媒介探索”展示了这些动画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展览特别复原了当年动画师的工作现场。观众能看到他们用过的动画桌、颜料、灯箱、摄影表……这不是流水线式的工业化制作,而是一群动画人,用心、用手、用时间,一点一点搭建出来的“绘动世界”。

接下来,展览依次展示了手绘动画、水墨动画、偶动画、折纸动画、剪纸动画等不同的动画形式。观众能看到《雪孩子》的色指定稿、《舒克和贝塔》的赛璐珞片、《山水情》的分镜台本,还有将水墨动画画面投影在一方浅池的场景、《聪明的鸭子》里造型生动活泼的纸偶、《金色的海螺》剪纸连环画原稿……

“当代回响”单元将目光转向现在,看看当下的动画人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用新的方式讲故事。展区由7个小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在循环播放动画短片,这些作品来自高校动画系、独立动画人,也包括《中国奇谭》系列中的四部幕后特辑,今年暑期档爆款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此前的短片《小妖怪的夏天》也在其中。

展厅中央名为“档案馆”的展柜,展示了动画创作中“台前幕后”的日常材料:摄影表、镜头袋、书信、胶片盒、宣传袋……这些看起来有点琐碎的“边角料”,还原了一个行业最真实的日常。

观展解码

《阿凡提的故事》

复原场景栩栩如生

留着山羊胡、穿着白袍的阿凡提挥动着手中的小树杈,侃侃而谈,一旁的巴依老爷被唬得直咧嘴,露出大白牙,还竖起大拇指。两人的周围是红火的集市和热闹的人群,店铺里有卖布匹的、卖馕的、卖陶罐的,还有支起烤架烤羊肉串的,有人头顶哈密瓜,有人坐在地毯上边吃水果边聊天,还有人和店家讨价还价……展柜里的《阿凡提的故事》人物与场景,由木偶与皮影造型艺术专家焦达专门为展览制作复原。旁边还展出了影片的各种制作材料,包括制作人偶的海绵、各种金属丝、塑料眼珠、泡沫头模、泡沫脚模、布料、脚钉等。

焦达表示,之所以选择《阿凡提的故事》做展示,因为这部动画片是中国美术电影在第二次辉煌期的代表作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上美影为这个机智正义的新疆大叔整整制作了14集故事,这样的系列木偶片在中国美术电影史上也较少见。

《葫芦兄弟》

角色造型如何诞生

《葫芦兄弟》的创意灵感来自《十兄弟》这类民间故事,编剧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打造了一整套角色和剧情——七个葫芦娃个性鲜明、能力各不相同,非常容易让人记住。

导演胡进庆带领团队将剪纸动画和手绘动画相结合,一方面保留了剪纸造型的装饰性特色,另一方面简化了工艺流程,还让角色动作更有表现力。展览中的这组角色造型设计过程稿,让观众直观看到葫芦娃经典造型的诞生过程。刚开始的葫芦娃脸型圆润、头顶双髻,衣服裤子都比较写实,像个朴实憨厚的农村男孩。后来主创将他们的圆脸改方,发型也经历了双髻变单髻,甚至还有一版头顶剃光、周围留一圈的“地中海”发型。服装则从剪纸中汲取灵感,逐渐变得简洁、有线条感。为了体现娃娃们从葫芦中诞生的人设,主创们还给角色从头到脚增添了许多葫芦元素:头顶单髻扎成葫芦形状,饰有葫芦藤叶;胸前红肚兜上有葫芦标识;腰间系的短裙也是绿色的葫芦叶。正是经过反复多次修改调整,才有了我们最终看到的葫芦娃。

片中的音乐也极有味道,配乐只用了一台电子琴,简单却极富表现力,主题曲直到今天仍在传唱。

《三个和尚》

各有各的背景音乐

《三个和尚》诞生于1980年,导演阿达受到侯宝林相声的启发,把这个民间小故事拍成了动画短片,还特别邀请画家韩羽来设计角色,三个和尚长相都很夸张,性格也各不相同,画风特别有漫画感。

角色的每个动作都设计得非常讲究,比如胖和尚走路时又热又烦,甩头擦汗,大肚子一颤一颤的;高和尚走路“反物理”,走一步身体往下掉一步,看着就让人想笑;小和尚则动作轻盈,灵活机灵,特别讨人喜欢。站在绘有角色形象的木盒下,能听见作曲家金复载分别为三个和尚配器编写的赶路背景音乐:胖和尚是高亢嘹亮的北方管子,小和尚是清脆活泼的板胡,高和尚是滑稽幽默的坠胡。

展览中的这组角色动作设计资料,由当时的动画师们整理而成,上面不仅标注了每个关键动作的编号、节奏和分解图,还保留了不少手写的标注和批注,是团队内部交流和教学用的原始资料,也留下了创作过程中的真实痕迹。

观展提示

●展期:至11月2日

●地点:泰康美术馆1-2层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7:30(最晚入场16:30)

●票价:单人票60元 优待票35元 亲子票(一大一小)75元

每周三为美术馆公益日免票参观

本报记者 袁云儿 文 白继开 摄 制图 冯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