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亲子悦读|四季读诗意无穷

发布时间:2025-09-15 11:22:25  浏览量:1

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瑰丽多彩的古诗词作品更是浩如烟海。除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其实还有大量隽永而深邃的作品尚未被大众所熟知。 这些作品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欣赏。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被时光掩埋的宝藏,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情与智慧。

——莫愁大观园

端午节期间,朋友给我寄来她近期编著的《诗词四时美绘》,里面收录的,大都是精心挑选的、知名度不高但别具趣味的古诗。我立马被书中那些带着露水气息的诗句吸引了。例如宋代诗人王镃的《立春》诗:“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生活中常见的细节,生动地勾勒出春天来临的点滴:人们用鞭子鞭打泥牛,鲜嫩的生菜生机盎然,冰雪消融,春风细软,梅花悄然让位给新发的柳枝……这些具体而鲜活的内容,仿佛为孩子们摘下了蒙在眼睛上的薄纱,将一个清新、澄澈的春天活泼泼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古人写诗意境优美、用词讲究,细读诗词,我们会发现诗人在写作之前对自然万物进行了细致、准确的观察。在读诗的过程中,家长如能根据诗中内容引导孩子去观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就能培养孩子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诗的头两句就体现了作者准确的观察,以及用词的精练:“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初夏之时,青梅变得金黄,杏子软熟,麦子花儿像雪一样洁白,而春天怒放的菜花此时已凋落大半,看起来有些稀疏。作者用“金黄”和“雪白”分别描绘出“梅子”和“麦花”的颜色,又用“肥”和“稀”两个形容词分别体现了“杏子”和“菜花”的状态,准确地表现了多种事物从春季到夏季的变化。家长与孩子共读这样的诗词,就像拿着放大镜去观察四季的变化,让孩子在细腻的文字中感受到自然和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家长在带孩子读诗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问诗词作品的意思,有的诗词内容家长解释得不是很准确,成人化的语言孩子也很难理解。想要孩子正确理解诗意,就需要既准确,又明如白话的翻译——即用儿童化的语言去解释诗词内容。

《诗词四时美绘(秋季篇)》选取了白居易的《新秋》一诗:“西风飘一叶,庭前飒已凉。风池明月水,衰莲白露房。其奈江南夜,绵绵自此长。”编者是这样翻译的:“西风吹过,一叶飘零,庭前已有凉意。池塘中明亮的月影随水波轻漾,荷花衰败,露出了凝着秋天露水的莲蓬。这江南的夜晚啊,从此,便一日比一日长了。”这段译文不仅简约明了,读起来还朗朗上口,就像一首动人的现代诗,轻轻地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在与孩子共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孩子思考,这就需要家长提出开放式、引导性,能引发孩子探索和反思的问题。《诗词四时美绘(冬季篇)》选取了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在后面的“诗词小百科”中,编者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到底谁是‘风雪夜归人’呢?”并在后面附上了答案:“这首诗是用谁的视角在‘看’呢?没错,它记录的是诗人自己的行迹和心情。是诗人,因为日暮,看见苍山好像也变远了。是诗人,因为风雪之大,感觉白屋都变小了。是诗人,几经跋涉抵达芙蓉山主人的院前,听到了人家柴门的犬吠……你瞧,说着说着,答案自己就跳出来了。诗人才是风雪中的那个夜归的人啊。”这样的设问和回答,就像一簇簇小火苗,点亮了孩子的好奇之心,培养了孩子高阶的思维能力。

该绘本的编著者赵晖,是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审校方鳞是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博士。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不仅将古诗词的精髓完美地呈现出来,还通过精美的插画和生动的译文,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诗词的意境与情感,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与孩子共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与孩子共同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在亲子互动中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让我们携手孩子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四季的更迭与自然的美好,让古诗词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一抹诗意的色彩。

纸上 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