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饶曙光 等|动画电影成人观众群体的崛起:情感、消费与产业变革

发布时间:2025-09-14 20:12:00  浏览量:2

动画电影成人观众群体的崛起:情感、消费与产业变革

作者简介

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

李明昱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讲师

摘 要:当下中国动画电影的受众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成人观众群体范围、影响力逐渐扩大,其观影呈现出情感化、消费不稳定、社群化等特点。本文认为,观众群体的扩容推动了动画电影进行审美升级与内容重构,驱动了产业变革。这给动画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变化趋势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及受众变化对产业推进的可行性仍待研究,需理性前瞻审视。

关键词:动画电影 成人观众 社群化消费 情感满足 产业变革

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长安三万里》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 1》)、《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 2》)等近年现象级动画电影的市场表现来看,越来越多的成人观众群体将目光投向动画电影,转而追求兼具思想性与感官体验的全龄化内容。他们既为《长安三万里》中 48 首唐诗构建的历史哲思震撼,又被《哪吒 2》里“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这句话深深共鸣;既惊叹于《深海》的粒子水墨技术革新,又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神性祛魅”叙事中找到现实投射。从业者应当看到成人观众群体扩大带来的优势,但也要在数字的“狂欢”下保持应有的克制与冷静,看到其背后蕴含的深层逻辑与有效意蕴。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剧照

一、情感满足:审美升级与内容重构

在许多观众的认知中,提到“动画”二字不可避免地就将其受众群体和“低幼”进行联结,认为其应该是儿童去观看的内容。但当一系列具有亮眼票房成绩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系列以超过 200 亿元的票房佳绩、《长安三万里》斩获近 20 亿元票房、《白蛇》系列收获近 15 亿元票房、《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得近 10 亿元票房等强势闯入观众视野时,动画电影已然难以再与“低幼”这一标签画等号,其受众已广泛涵盖成人群体。

随着动画电影受众群体范围的延展,其在创作层面也迎来了调整与改变。为契合多元化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与观影期待,创作者在人物设定上不再局限于单一形象塑造,而是追求更加立体、丰满、具有多面性的角色刻画,使角色能够跨越年龄界限,触动不同观众。比如,在哪吒的形象设定中,既可以看到魔丸的魔性,又能感悟其善良努力、有责任和担当的灵性。在叙事方式上,许多动画电影也采用更为复杂、精巧、富有层次感的叙事结构,通过多线并进、时空交错等手法,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互动式的观影体验。在内涵阐释方面,动画电影更是增加了深度与广度,不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娱乐功能,而是挖掘人性、社会、文化等多重主题,引导观众进行深入的思考。动画电影的这些调整和改变,在更深层次上满足了成人观众群体希望获得情绪、情感满足的审美需求和观影期待。

《长安三万里》海报

首先,通过对叙事深度和方式的调整实现电影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代偿。与早期动画寓教于乐倾向有所不同,《哪吒 2》等动画电影会通过复杂的人物成长线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以及对现状或隐喻或直接的展现,实现个体精神困境与当下问题的镜像化表达,从而与观众达成情感共情和共鸣。比如,《哪吒》从第一部到第二部一直呈现出哪吒对自身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寻找,以及自我认同感的建立过程。同样,在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里,孙悟空从一开始失去对自我价值的笃定,到冲破内心的枷锁找回自我,再度以齐天大圣的姿态傲立。诸如此类对人物成长轨迹的细致刻画与呈现,能够增强观众与剧作角色之间的心理贴近性,促使观众在沉浸式观影体验中获取由叙事结构本身所衍生的情感共鸣与心理联结。这种通过角色主体性探索实现自我价值建构的叙事进程,本质上为受众提供了一种心理层面的替代性满足与情感补偿路径,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超越现实的精神慰藉与价值投射空间。

其次,诸如《哪吒》系列的动画电影以高规格工业制作和东方美学风格,回应了成人观众对优质视觉与叙事的双重需求。《哪吒 1》《哪吒 2》中申公豹的胡子、哪吒的微表情、冲破穿心咒身体撕裂、水墨化场景的呈现;《长安三万里》中《将进酒》片段的银河星海、诸多诗意画面和空间景观的打造;《白蛇》系列、《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影片中的打斗场面等。在技术层面,这些影片的特效镜头众多,创作团队精益求精,运用了先进的动画制作技术,打造出美轮美奂的动画世界。技术美学的赋能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给观众以真实感和视觉美感。同时,许多影片的视听呈现达到了世界级水平,音乐、音效与画面的交融结合,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而影片在视听维度营造的审美愉悦感与视觉冲击力,本质上构成了观众观影体验的核心要素,契合了观众对影片视听特质的预期诉求与内在情感需要。“从根本上讲, 观众对电影的迷恋, 已不再是简单地对某类影片、某个人物的迷恋, 而是对不断满足自己欲望的观影过程的迷恋。”①

动画电影在内容与表达方面的重构与升级,既是对成人观众审美与情感需求的精准把握,也是对动画电影艺术边界的拓展。而技术迭代作为核心驱动力,正引发观影体验的调整与改变,推动动画电影制作在技术维度实现突破性进展,进而使影片的视听呈现跃升至视觉奇观的崭新境界。这些都为动画电影未来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可能。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二、情感驱动:口碑传播与社群化消费

在当代电影消费语境下,观众情感需求的满足程度已然成为影响动画电影选择偏好的关键要素。这会给动画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优势。详言之,观众的观影决策易受外部舆论环境的动态变化影响。当观众的情感选择与舆论场域形成强关联时,社会热点或网络舆论的微小变动,都可能通过情感投射表现至动画电影市场,让票房表现、口碑评价乃至产业格局发生链式反应。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单部作品的商业表现上,更可能通过口碑传播的涟漪效应,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创作生态、投资信心乃至产业政策产生结构性影响。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该片上映初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凭借较好的品质在观众群体中迅速引发口碑传播,进而带动热议。在口碑的发酵下,其票房持续攀升,最终以近 10 亿元的佳绩实现逆袭,成为当年动画电影市场的现象级作品。这一亮眼表现不仅让部分观众与电影从业者直呼“国漫崛起”,更成功吸引了更多观众及电影人对动画电影领域的关注,为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积累了相应的成人观众。

因此,在肯定情感维度为动画电影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亦需看到舆论传播可能给影片带来的正向影响。如何构建情感表达与舆论管理的动态平衡机制,合理利用舆论的积极影响,避免负面影响,将成为动画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

观影决策易受舆论环境影响,观众在情绪共振与情感认同的推动下,往往形成集体性的观影偏好或排斥倾向,这种群体性选择特征恰是当前动画电影市场中成人观众社群化消费模式的典型表征。部分观众即便尚未亲身观影,对影片内容也知之甚少,抑或在已经完成观影的情况下,会依据舆论的导向性评价发表对影片的看法,从而表现出自己和舆论所代表的“大多数”观众的一致性,形成社群化消费。所谓社群是“基于传播媒介聚合到一起,进行信息传播、情感交流、文化和价值共享的用户群体”②,更多地强调和表现为关系群体。这其中“文化传播、情感交流和价值认同是社群维系的关键”③。《哪吒 2》现象便是极为典型的佐证,其社群化消费最为突出的表现在《哪吒2》冲击全球影史票房榜时。随着票房排名逐渐递增,部分观众已经不再将此看成简单的观影行为,而是上升到更高层面。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围绕《哪吒 2》形成了大社群,而社群的共同目标就是送《哪吒 2》走向全球影史票房榜的高位,对外进行文化传播。亦即,此时社群在文化传播、情感交流和价值认同等方面达成高度一致,形成了环绕《哪吒 2》的共同社群身份。

再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表现为,观众会在对影片没有具体了解的情况下,因为社交媒体平台或购票软件等对影片的评分和评论,尤其是形成一定趋势的评论来作出观影选择。对于观众来说,如果选择不甚了解或了解程度不高的影片,意味着其决策要面临比较高的风险,尤其是经济风险和情感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观众会趋向于通过第三方信任经验实现“信任转移”④。这是较为正常的心理表现和消费选择行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愿意根据大多数人的选择来进行消费也就意味着在无意识之中愿意认同和认可他人的消费选择,和他人共同形成了这部电影的消费社群。

不同观众群体往往基于各自不同的缘由,被吸引并融入相应的消费者行列。当观众在所谓的社群中找到了和自身同频共振的其他观众,或者是基于社群的影响与成员之间达成了同频共振,会因找到归属感而更加坚定自身的选择。“强烈的社群意识意味着成员与社群之间形成了牢固的纽带关系,对社群具有高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长期留在社群当中的意愿也十分强烈。”⑤这也是当下动画电影成人观众群体表现出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

三、展望与思考:驱动动画产业生态变革

在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动画电影受众群体的扩容效应正在形成较大的产业势能。成人观众群体凭借强大的消费能力与广泛的审美需求,已成为推动动画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他们对于动画作品的深度参与和影响,不仅体现在票房贡献与口碑传播上,更表现在对优质动画 IP 的深度开发与广泛跨界联动之中。成人观众倾向于追求故事内容的深度、角色塑造的丰满以及视觉效果的震撼,这些偏好促使动画电影制作方不断挖掘 IP 的内在价值,通过系列化创作、衍生品开发、主题展览、跨界合作等多种形式,将单一动画作品拓展为涵盖影视、游戏、文学、周边商品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化产品矩阵。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 IP 运营策略,延长了动画作品的生命周期,极大地丰富了动画电影产业的盈利模式,形成了成人观众与动画电影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共赢局面。

由此而言,动画电影观众群体的这种变化绝非简单的受众数量增加,而是标志着动画电影从“低幼向”向“全龄化”的范式转型,预示着整个产业生态正在发生系统性升级。当动画电影真正成为连接不同年龄、不同圈层的文化桥梁时,其作为文化产业中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夯实,这种基于受众扩容的产业进化,无疑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

在动画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固然欣喜于受众群体发生的积极变化,然而在乐观展望的同时,还须以理性和前瞻性的思维去审视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复杂问题。

首先,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动画电影受众群体的变化趋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仍存在不确定性,这不仅关乎动画电影产业能否持续吸引新的受众群体并巩固现有受众基础,更将深刻影响产业未来发展的走向。随着社会文化快速变迁、新兴娱乐形式不断涌现以及观众审美疲劳的潜在风险,动画电影如何持续满足受众日益多样化且不断升级的需求,是产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例如,短视频、微短剧、直播等逐渐融入大众娱乐生活,动画电影能否创造出更有竞争力的作品,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将直接影响受众群体的稳定性。

其次,受众群体变化对动画电影产业推进的可行性也需要深入探讨。必须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如受众需求的动态演变、市场竞争格局的日益激烈以及技术革新带来的观影体验变革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决定了动画电影产业能否将受众群体的拓展转化为实质性的产业增长动力。从表面上看,受众群体扩大无疑为产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会,包括票房收入的增加、衍生品市场的繁荣以及跨界合作的拓展等。然而,这些积极效应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内容创作、制作技术、营销推广等多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产业升级与变革。这无疑对产业的创新能力、技术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随着受众群体的扩大,动画电影可能会面临来自不同价值观、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的冲击与挑战,如何在保持艺术独立性的同时,兼顾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和期待,避免陷入过度迎合市场的庸俗化陷阱,是产业需要面对的道德与艺术抉择。此外,受众群体的快速变化也可能带来人才结构的不匹配问题,现有的动画制作人才和行业从业者能否迅速适应新的受众需求和创作要求,将直接影响动画电影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就动画电影产业乃至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而言,诸如像《哪吒》系列等一部或一个系列电影的成功固然可以推动电影产业发展,但是只有“一”和以“一”带多、全产业共荣是不同的概念和发展结果。在受益于动画电影受众群体变化带来的红利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既要看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也要警惕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应对动画电影受众群体变化及其对产业的影响进行全面、深入且辩证的分析,推动动画电影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深海》剧照

注释:

① 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第 100 页。

②③ 金韶、倪宁:《“社群经济”的传播特征和商业模式》,载《现代传播》,2016 年第 4 期。

④ 饶曙光、李明昱:《系列电影的“连续性”研究》,载《电影新作》,2023 年第 1 期。

⑤ 金立印:《虚拟品牌社群的价值维度对成员社群意识、忠诚度及行为倾向的影响》,载《管理科学》,2007 年第 2 期。

编辑:张庭玮、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