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儿童与外向儿童,成长后谁更成功?事实令人震惊
发布时间:2025-09-14 03:59:58 浏览量:1
我闺蜜最近一直跟我吐槽,她家姑娘挺羞涩的。
她在幼儿园里不太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放假了就更喜欢宅在家,或者看书、画画,闷得跟个“小透明”似的。
她特别操心,觉得孩子性格这么腼腆,将来步入社会会遇到不少难题。
担心是难免的,怕交不到伙伴,也担心吃亏受委屈。
在不少家长看来,“内向”似乎就意味着“没有前途”、“不会应酬”以及“容易被人欺负”。
其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一:内向和外向其实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我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总喜欢说我:“怎么老是一个人傻呆呆的?”
其实我没有在发呆,我是在琢磨:为什么云会飘荡?蚂蚁搬家的时候,真会下雨吗?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乐意抢同一件玩具?
这些想法,从来都不是“没用”的。
它们静悄悄地塑造了我看待世界的方法。
早在很久以前,科学家们就发现了:内向和外向的核心区别,实际上是大脑运作方式上的差异。
外向的人脑子反应比较快,信息应对得挺迅速,而且他们喜欢从外界汲取能量。
内向的人思维路径更为曲折,信息处理也更细致,获得能量主要靠独处和内心世界。
这并不是“好”跟“坏”的差别,纯粹就是“不同”罢了。
而且,内向和外向虽然算是两种对立的性格类型,它们其实只是性格的原因,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简单说,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未必就没有朋友、吃亏;而一个外向的人,也不一定就擅长交际、有出息。
实际上,性格啥时候成型的这个问题吧,没有个固定的时间点。大部分人在小时候就开始萌芽,随着成长的过程不断在塑造、调整。成长环境、家庭氛围、经历的事儿,都会对性格产生影响。简单说,性格是一个逐渐积累、慢慢形成的过程,从小到大,一点一滴塑造起来的。
孩子的性格,有一部分是天生的,另一部分则是在后天慢慢培养出来的。
为了这个,科学家们在还不到一岁的孩子身上进行了一组测试。
发现的情况是这样的:遇到陌生的玩具或陌生人,部分宝宝会显得很沉默,甚至会静静地观察;而另一些小家伙则表现得挺活跃,要么哭个不停,要么笑个没完。
这就表示,有些性格其实是天生就带得,不用说,跟出生就有点关系啦。
宝宝身上的性格就像他的起跑线,算是打好基础,决定了后来气质和性格的发展方向。
可是后天的环境也会对性格的培养起到关键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内向性格的孩子其实也有不少优点,比如他们更善于倾听,耐心细致,不容易冲动,思考问题更深入一些。这些品质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真实、稳重,总能把事情考虑得比较周到,而且在自我反省方面也表现不错。
多数家长觉得,性格外向的孩子比较容易融入圈子,朋友挺多,影响力也大,长大后有望当上领头人。
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好像就觉得啥也不像样,不太会交朋友,也不善于表达,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挺难的。
实际上,不管是领头羊还是成功人士,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人比例差不多。
比如,内向的孩子,通常都藏着这三个让人惊喜的潜能。
他们其实不是“不会开口”,而是在进行深刻的思考。
你有没有注意到,内向的孩子虽然不太喜欢主动说话,但一开口就能把事情说得挺清楚,观点也很有自己的特色。
正是因为他们处理信息的路径更长一些,考虑问题也更全,办事情显得更稳妥、更可靠。
就跟我侄子一样,每次家里聚在一块儿,他基本上不怎么开口。
不过,有一次咱们聊到“为啥天空是蓝的”,他沉默了挺长时间,结果竟然把自己在绘本里看到的光散射原理说得清清楚楚。
全场的大人们都惊讶得愣住了。
具备强烈的共情能力,能敏锐地捕捉他人的各种情感波动。
研究发现,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对别人的情绪变化会更容易注意到。
他们更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尴尬、悲伤或不安,也更倾向于静静地陪伴和给予帮助。
这样的娃,长大了大多会变成不错的朋友或者伴侣。
因为他们会细心听人说话,也更容易理解别人。
他们的创造力特别厉害,还能和自己聊天,思路挺开阔。
许多艺术家、作家、科学家都属于内向性格的人,偏喜欢独处和深思。
正是因为喜欢孤单,他们更容易陷入自己的世界中,激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梵高、爱因斯坦、J.K.罗琳……这些都算是典型的内向性格代表人物。
沉默寡言,反倒变成了他们灵感的火花所在。
要是家里有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小孩,咱们该怎么帮他呢?
大家都晓得,一旦性格形成,要想改过来可不太容易。
不管是腼腆的孩子,还是开朗的娃,家长都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塞给他们,也别用自己的经历去教导孩子。
应当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和培养他们。
不要硬让内向的孩子去融入人群,这对他来说可能会非常烦恼,甚至会让他变得更加害怕社交。
别把外向的孩子限制得太死,得给他们点自由,让他们自己慢慢长大、发展。
要是真觉得孩子太腼腆,可以适当给点鼓励,但如果他不想,那就得尊重他的想法,要不然会让他误会自己,以为内向不好,结果自我怀疑,越来越缺乏自信。
想让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在人群中变得活跃,就像强迫一条鱼学爬树,既难受,又没啥用。
如果他暂时不想打招呼,也不愿意表演节目,没事,咱就给他点时间嘛。
作为父母,咱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帮内向的孩子更好成长。
为他打造一个“充电”的小天地,让他可以放松、重拾力量。
可以是一间小巧的书房、一个安静的阅读角,或者单单属于他的那一张书桌。
那是他补充能量的角落,请别打扰他的空间,给他点时间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别再聊琐事了,咱们换点严肃点的内容谈谈吧。
话说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啊,平常对“你今天吃了啥?”、“考试发挥咋样?”这些话题兴趣不算高。
不过,他们挺喜欢聊的,比如“恐龙为什么灭了?”、“要是云有声音,那会是啥样?”
试一试吧,也许他们的答复会让你眼前一亮。
帮他搞定一项真正感兴趣的爱好,让他可以全心投入。
无论是画画、写代码、弹钢琴,还是拼乐高……只要能让他全身心投入的事,就一直支持他专心去做。
不用非得追求“样样精通”,把一件事情钻研到极致、做到透彻,反而更能让他建立起自信心。
写在最后:
这个社会似乎特别喜欢那些能说会道、性格热情开朗、善于应对各种场合的人。
可别忘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啊,既得有哪些行动派的积极参与,也得有思考者的深谋远虑。
要是我们只用“是不是合群”来衡量一个孩子,那反倒证明我们的视野太局限了,并不是他不够出色。
正如作家苏珊·凯恩在《安静》中提到的:“内向其实不是缺点,而是一种力量。”
要是你的孩子也是挺内向的,不用太担心,也别轻易否定他。
帮他发现自己的长处,照顾他的细腻和专心,让他一步步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节奏来。
因为啊,这世界的声音可不止一种。热闹是一种,静默也是一种;群居是一种,孤独也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