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是故意的!” 孩子这些怪动作,越提醒越严重?
发布时间:2025-09-14 14:31:08 浏览量:3
暑假结束后的周末门诊,河南省儿童医院郑东院区神经内科副主任马燕丽接诊了几位特殊的小患者。
果果(化名),最近出现频繁眨眼的症状,除了睡觉之外几乎从早到晚不停。家长起初以为是眼睛问题,使用了眼药水却不见好转。随后,他还逐渐出现了耸肩、用力擤鼻等行为,令家人十分焦虑。
朵朵(化名)的主要表现是控制不住地清嗓子,上课时尚能稍加克制,但下课之后症状更加明显,发声较大。尽管同学没有直接议论,她却因此感到压力,逐渐不愿与人交流,每天放学后都情绪低落。
乐乐(化名)最近开始不自主地眨眼、咧嘴和摇头,这些动作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注意力,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家长非常着急,却不知这些表现背后的原因。
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动作”,其实是儿童抽动障碍的典型表现。
眨眼、挤眉、皱鼻......警惕这些小动作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 TD),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常见神经精神疾病,以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无节律的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为特征。
常见表现包括眨眼、挤眉、皱鼻、清嗓子、咳嗽、耸肩、扭颈,严重时可能出现说脏话、重复他人话语等情况。
抽动障碍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5-10岁最多见,男孩多于女孩,症状最严重的年龄多在8~12岁。12岁以后,绝大多数患儿的抽动症状会自发改善,但仍有小部分患儿抽动症状会持续至成年。
正确做法VS错误做法
正确做法
保持冷静,不要过度关注,越提醒、越纠正,孩子可能越紧张,抽动反而更频繁,假装没看见,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
调整孩子生活节奏,注意作息规律,合理饮食;避免咖啡、巧克力等可能刺激神经的食物。
减少电子屏幕时间(尤其是快节奏视频、游戏),营造轻松的家庭环境,避免给孩子过大学习压力。
多陪伴、多进行户外活动,帮助孩子放松心情,记录症状变化,必要时录视频方便就医。
错误做法
反复提醒孩子“别眨眼睛”“别出声”;惩罚、训斥孩子;过度查资料,自己吓自己。
这些情况需警惕!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就医。
1
抽动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
2
抽动频繁,严重影响学习、生活;
3
出现发声性抽动;
4
伴随其他症状,如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强迫行为、焦虑或抑郁;
5
症状进行性加重,如频率增加、出现新的症状。
河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提醒,关注儿童抽动障碍,需要家长的耐心与理解,也需要社会的包容与支持。不要让孩子的 “小动作” 被忽视,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