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看!学心理学对养育孩子有啥帮助
发布时间:2025-09-14 10:42:43 浏览量:2
我家俩孩子,大的 10 岁,小的 6 岁。养娃这些年,我和身边好多家长一样,碰到过数不清的难题。就说吃饭,每次到饭点,小的那个就跟屁股上长了刺似的,根本坐不住,在屋里到处跑,我只能端着碗在后面追着喂。大的呢,写作业能把人气个半死,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原本半小时能写完的作业,能磨蹭到两三个小时。还有他俩抢玩具的时候,那哭声、吵闹声,把我的脑袋都快吵炸了。我知道,很多家长都跟我有一样的困扰,这些事儿看着平常,可真把我们这些当父母的折磨得够呛。
后来我学了心理学,才发现里面藏着好多能帮我们解决问题的理论。就说“最近发展区”理论吧,它讲孩子有现有的能力水平,还有通过努力能达到的水平,这中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就好比我教大孩子做数学题,如果题目太简单,他做起来一点挑战性都没有,就会觉得没意思;要是太难,他怎么都做不出来,就会有挫败感。只有选那种稍微有点难度,但他努努力又能做出来的题目,才能让他不断进步。
“情感银行”概念也特别有用,它把亲子关系比作银行账户,我们对孩子的关爱、陪伴、理解就是往账户里存钱。比如孩子考了好成绩,我给他一个拥抱、一句鼓励,就是在存钱;要是我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他,那就是在取钱。“心理弹性”理论也很重要,它告诉我们孩子的抗挫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就像小的那个学骑自行车,摔倒了好多次,我一直在旁边鼓励他,慢慢地他就学会了,抗挫能力也变强了。另外还有“关键期”理论,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关键期,像语言发展关键期,在这个时候多和孩子交流,对他的语言能力提升特别有帮助。
有了这些理论基础,我总结出了三套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学工具。
先说说喂养工具。孩子不好好吃饭,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方式不对。我用“需求分层”的方法,先满足孩子身体上的需求,保证饭菜营养均衡、口味多样。然后关注他心理上的需求,让他参与到做饭的过程中,比如让他帮忙洗菜、摆碗筷,这样他会对吃饭更有兴趣。有一次,我让小的帮忙包馄饨,他可开心了,包完后自己吃了一大碗。
再讲讲学习工具。针对大孩子写作业磨蹭的问题,我用“目标设定”和“时间管理”的方法。我和他一起制定学习目标,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每个小目标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比如做数学作业,规定 20 分钟完成 10 道题。开始的时候他不太适应,但坚持一段时间后,效率明显提高了。
最后是情绪工具。当俩孩子抢玩具闹情绪的时候,我用“情绪解码”的方法。我先让他们冷静下来,然后问清楚他们为什么要抢玩具,了解他们的情绪和需求。有一次,大的觉得小的总是抢他喜欢的玩具,我就和大的商量,让他把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收起来,其他的可以和小的一起分享。这样既满足了大的保护自己心爱玩具的需求,又能让小的有玩具玩,矛盾就解决了。
除了这些工具,我还养成了五个构建良性亲子关系的日常微习惯。
第一个是每天和孩子有一段专属的陪伴时间。我会在晚上睡觉前,和孩子一起躺在床上,聊聊天,听听他们一天的经历和感受。
第二个是多给孩子肯定和鼓励。无论孩子做了多小的一件好事,我都会及时表扬他,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被认可的。
第三个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比如买衣服的时候,我会让孩子自己选喜欢的款式和颜色,让他有自主感。
第四个是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跟我说话的时候,我会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听他说,让他觉得自己被重视。
第五个是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周末的时候,我们会一起玩扑克牌、下棋,在游戏中增进亲子感情。
不过要注意,这些方法也有适用年龄边界。“最近发展区”理论更适合在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用,像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就很合适。“情感银行”概念在任何年龄段都适用,但在孩子小的时候,多存钱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重要。“需求分层”方法在孩子吃饭、学习、情绪管理等方面都能用,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不一样,要灵活调整。
养孩子是个长期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心理学能让我们更了解孩子的心理,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和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