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出生缺陷日|从18周阴霾到平安落地,一个新生家庭的深情致谢
发布时间:2025-09-12 16:19:21 浏览量:3
在第九个“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到来之际,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胎儿医学中心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面写有“敬业负责暖人心,慧眼精识护胎安”的锦旗,以及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这份感谢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从绝望到希望并最终迎来健康新生命的真实见证,更是一次用技术与温情书写的生命守护。
18周的阴霾:
一张诊断书打破期待
孕18周,本应是感受孕育喜悦、期待新生命的美好阶段,但马女士一家却收到一纸让人揪心的诊断:胎儿存在左侧胸腔积液。短短六个字,背后是无法预知的风险与沉甸甸的焦虑。“对胎儿影响有多大”“能治好吗”“治不了怎么办”……无数个疑问在她脑海里盘旋,原本充满期待的孕期,瞬间被阴霾笼罩。
“曹梦杰大夫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最无助的时刻。”马女士在信里,这样形容就诊时的感受。
“第一次诊室沟通,曹大夫没有直接抛出冰冷的医学结论,而是拿着超声图,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胎儿的情况,从积液产生的可能原因,到后续的监测、治疗方案,每一个细节都讲得明明白白。‘您放心,我们会一直跟着宝宝的情况调整方案,咱们一起努力。’曹大夫的话,像一颗定心丸,让我紧绷的神经终于有了一丝放松。”
手术台上的温暖:
不是患者,是被守护的家人
最让马女士难忘的,是羊水穿刺与胎儿胸水穿刺的那天:由于胎儿位置不佳,她不得不反复进出手术室,心里的焦虑和紧张像潮水般不断翻涌。
“每次我走出手术室,总能看到曹大夫在门口等着:别着急,一会儿咱们再试试,一定能找到最合适的角度。”马女士在信里特意提到,为了不让她多受一次罪,曹大夫反复研究超声影像,一遍遍调整操作方案,只为实现“一针完成两项手术”。
手术过程中,孙越主任的陪伴更让她暖到心底。“我紧张的浑身发紧时,孙主任轻轻抱着我的头,用温柔的声音不断安抚:‘别怕,有我们在,很快就好。’”冰凉的手术器械、陌生的手术室,因着这份突如其来的温暖,变得不再让人害怕。“那一刻,我不是孤单的患者,更像被家人守护的亲人。”
从24周的晴空,到响亮的啼哭:
一个真正圆满的结局
从18周到24周的这段日子,马女士总忍不住翻看之前的检查单,夜里摸着肚子跟宝宝说“咱们一起加油”。复查做超声时,她紧张到不敢呼吸,直到医生轻声说“积液没了,未见明显异常”,她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所有的担心与等待,终于有了最好的结果。
马女士和家人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了孙主任和曹大夫。后来,她不止写了感谢信,还特意定制了那面写着“敬业负责暖人心,慧眼精识护胎安”的锦旗送来。这面锦旗和这封感谢信,不仅是谢意,更是一份共同的胜利宣言。这,就是医患之间最珍贵的“双向奔赴”。
更让人欣喜的是,前不久我们收到了马女士的好消息——她腹中的宝宝已经顺利出生,体重达标、各项检查均正常。抱着健康的宝宝,她特意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笑意:“当初担心到失眠,现在看着孩子的笑脸,就想再跟孙主任、曹大夫说声谢谢,是你们让我们全家能拥有这份圆满。”
不止一个“马女士”:
我们始终在守护生命起点
这个故事,恰是对“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核心价值的最好诠释:防控,不只是“发现”问题——更关乎如何科学干预、如何用心守护。它需要慧眼如炬的技术,更需要仁心如玉的担当。
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像孙主任、曹大夫这样的“妇儿人”还有很多。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搭建的胎儿医学多学科协作(MDT)平台,为每一位像马女士一样的孕妈妈,提供从精准诊断、宫内治疗到产后康复的“全流程守护”,用专业的力量,为生命起点筑起坚固防线。
这个九月,在“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到来的时候,我们分享马女士的故事,不只是为了传递一份感谢,更是想告诉每一位备孕、孕期的准妈妈:出生缺陷或许会带来暂时的阴霾,但只要你愿意相信,我们会用技术拨开迷雾,用关怀温暖等待,和你一起等到那片晴空。
愿每一个小生命都能平安降临,愿每一个家庭都能收获圆满——这是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不变的初心,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门诊地点】妇产门诊负二楼(青岛市同福路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