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孩子被告状,家长第一句话决定孩子未来!90%的人都错了

发布时间:2025-09-12 09:27:48  浏览量:1

“老师,他抢我玩具!” “妈妈,妹妹又打我了!”

当孩子被同学、玩伴或老师告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紧张和焦虑:“是不是你又惹事了?”“快跟人家道歉!”“你怎么总这样?”

可你知道吗?家长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更可能影响他们今后处理冲突的方式。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会急于指责,而是会说一句“关键的话”——既守护孩子的内心,也教会他们如何面对问题。

一、错误的“第一反应”,正在伤害亲子间的信任

朋友曾跟我分享过一件让她后悔的事:她五岁的儿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告状“推人”。她一见到孩子,情急之下就质问:“你为什么推别人?妈妈平时怎么教你的?”孩子瞬间眼圈发红,小声解释:“是他先抢我的积木……”

可她当时情绪上来,根本没耐心听,直接让孩子道了歉。后来从老师那里得知,儿子是因为玩具被抢,情急之中才轻轻推了一下,并没有恶意。

“那时候我只觉得别人告状就是孩子的错,却连一句‘发生什么了’都忘了问。”这件事之后,孩子有好几天都沉默寡言,遇到委屈也不再主动跟她说了。

许多家长都会像她一样,在孩子被“告状”时,下意识说出伤害孩子的话:

· “你怎么老是惹事?”——轻易贴标签,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坏孩子”;

· “快道歉,别让妈妈难堪!”——把大人的面子置于孩子的感受之前;

· “我说过多少次了,为什么不听?”——翻旧账,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这些回应看似在教育,实则是一种“二次伤害”。孩子在被指责时原本就充满不安和委屈,父母的质疑会让他们觉得:“连我最亲的人都不信我。”时间久了,孩子要么容易自卑怯懦,要么学会用撒谎逃避问题。

二、父母的第一句话,决定孩子如何面对冲突

高情商的家长,在孩子被告状时,不会先入为主地批评,而是蹲下来,轻轻问一句:

“宝贝,你愿意告诉妈妈,刚刚发生什么了吗?”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至少有三个层次的好处:

· 给孩子安全感:“我愿意听你说,我相信你”,这是建立亲子信任的基础;

· 引导孩子复盘过程:在叙述中整理思路,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培养理性思维;

· 鼓励情绪表达:让孩子说出愤怒、委屈或不满,学习用语言而非动作宣泄情绪。

我的一位同事就做得特别好。一次她女儿被邻居投诉“撕坏了绘本”,她没有立刻批评,而是温柔地问:“宝宝,你愿不愿意告诉妈妈,书是怎么破的呀?”

孩子这才委屈地说:“她不让我看小熊的那页,还推我……我一不小心撕破了。”同事首先安慰道:“被拒绝确实很难过,对吗?”等女儿情绪缓和后,再带着她一起想办法补救,最后孩子主动提出道歉,并和小朋友一起修补了绘本。

这件事没有让孩子留下阴影,反而教给她:冲突是可以沟通的,错误是可以弥补的。

三、用好3步沟通法,把“被告状”变成成长契机

孩子被投诉,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反而是教导他们承担责任、解决矛盾的好机会。除了说对第一句话,你还可以借助以下3个步骤,引导孩子正向应对:

倾听全过程,不打断不评判

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引导他说出经过和感受:“然后呢?”“你当时怎么想的?”必要时也向老师或其他孩子核实,避免偏听偏信。

先接纳情绪,再讨论对错

无论孩子是否有错,都先共情:“被指责是不是很害怕?”“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待情绪平复后再一起分析:“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除了动手,我们还能怎么做?”(比如找老师、交换玩具、大声表达自己……)

承担该承担的,道歉≠丢脸

如果孩子确实有错,带领他面对后果:“我们一起道歉,好吗?”如果只是误会,也可以教他礼貌解释:“刚才我太着急了,对不起,我们重新商量好吗?”让他明白,道歉不是屈服,而是勇敢的表现。

❤ 写在最后:

孩子的成长,正是在一次次试错、反思和修正中慢慢完成的。当孩子被指责时,你选择批评还是倾听、训斥还是引导,都会直接影响他未来的处事方式和性格形成。

别让你无意的一句话,成为亲子之间一堵无形的墙。多一点耐心、多一句“你说,妈妈在听”,就能让孩子在安全感中学会沟通与担当。

毕竟,我们养育的目标不是“不犯错的孩子”,而是“敢于面对问题、能够解决问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