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吼完孩子后悔自责?别急,做好这件事比“不吼”更重要

发布时间:2025-09-12 01:59:22  浏览量:2

吼完孩子,心里像被掏空了一样?懊悔、自责、自我怀疑一股脑涌上来:“我怎么又这样了?”“我不是个好妈妈/好爸爸。”——如果你有过这样的时刻,请先深呼吸,告诉自己:你不是一个人。


没有谁天生就是“完美父母”。我们都会累,会烦,会情绪上头。对孩子吼叫,并不意味着你失败了,而是你在面对压力时,用了你当下能想到的“最快反应”。但重点从来不是“绝不吼”,而是——吼完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

答案是:修复关系。这件事,比“不吼”本身更重要。


吼叫之后,孩子在经历什么?

很多父母以为,吼完就过去了,孩子转头就忘了。但其实,孩子的内心可能正经历一场“小地震”。他们感受到的是:那个最信任、最依赖的人突然变得可怕、不可预测。他们可能会害怕、困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我不够好,爸爸妈妈才这样对我”。

这种情绪如果没有被好好处理,会像小石子一样,一颗颗堆在心里,影响安全感的建立,也影响未来亲子间的沟通质量。

所以,吼完之后,我们最该做的,不是继续沉浸在自责里,也不是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而是主动“修复”。


修复,不是道歉就完事了

很多人说:“那我道个歉不就行了?”但“对不起”这三个字,如果只是草草带过,对孩子来说,可能反而更困惑。


真正的修复,包含三个关键步骤:承认 + 解释 + 重建。

1. 承认情绪,不回避

找个平静的时机,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妈妈/爸爸刚才对你大声说话了,吓到你了吧?那是我的情绪上来了,不是因为你不好。”

这句话很重要。它让孩子明白:问题出在大人的情绪管理,而不是他“做错了什么才被吼”。


2. 用孩子能懂的话解释

比如:“妈妈当时很着急,因为你马上要出门了还在玩玩具,我怕迟到,心里一急就吼了。但我应该用说话的方式告诉你,而不是大声喊。”

这是在教孩子理解情绪,也示范如何用语言表达压力,而不是用行为发泄。


3. 一起商量“下次怎么办”

问孩子:“下次如果妈妈/爸爸又快生气了,你觉得我可以怎么做提醒我?”

有的孩子会说“拍拍肩膀”,有的会说“说‘冷静一下’”。这不仅赋予孩子参与感,也在建立一种新的沟通模式——我们是一队的,不是对手。


修复,是给孩子也给自己“情感复盘”的机会

每一次情绪失控后的修复,都是一次珍贵的“情感教育课”。孩子从中学会:

- 情绪是可以被看见和表达的;

- 犯错没关系,重要的是如何面对;

- 爱不会因为一次争吵就消失。

而我们父母,也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练习“情绪觉察”和“关系修复”的能力。这比追求“永远不吼”更真实,也更有成长空间。


那怎么减少“吼”的发生?

当然,我们依然可以努力减少吼叫的频率。这里有几个小技巧:

- 给自己设一个“暂停键”:当你感觉火气上涌,立刻说:“妈妈需要冷静一下,我先去喝口水。”哪怕只是离开10秒,也能避免情绪升级。


- 降低期待,允许“不完美”:孩子磨蹭、哭闹、不配合,是成长的常态。不是他们“故意气你”,而是他们还在学习规则和情绪。


- 日常多存“情感存款”:每天留出10分钟,全心全意陪孩子玩他想玩的游戏。这种高质量的陪伴,能大大增强亲子间的“情感韧性”,即使偶尔吼了,关系也不容易崩。


最后,请对自己温柔一点

育儿不是一场“零失误”考试。我们不是要成为“从不吼孩子的圣人”,而是做一个“会犯错,但愿意修复”的真实父母。

每一次吼完后的修复,都在向孩子传递一个深刻的信息:“即使我失控了,我依然爱你;即使我错了,我依然愿意和你一起变得更好。”

这才是最有力量的教育。

所以,别再问“我怎么又吼了”,而是问:“吼完之后,我能做点什么?”

多做这一件事,你和孩子的关系,反而会比“从不吼”更亲密、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