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分期父爱

发布时间:2025-09-11 23:37:31  浏览量:1

近日,湖北一位父亲送女儿上大学时的“操作”,引发网络热议。

父亲与18岁的女儿“拉钩”立下约定:每月生活费2000元,但不是一次性转账,而是分四次发放——每月1日、10日、20日各转500元,最后一笔500元则作为“月底全勤奖”发放。

那500元“全勤奖”也是有条件的,每天主动向家里发一条消息——可以是一个标点、一张图片,甚至一段短视频,只要有所联系,都算达成目标。

我问小曦同学怎么看。

她说在小地瓜上刷到过类似的。比每个月生活费分四次给更变态的,是每天给一次生活费。有病吧?上了大学已经成年了,还这样操作,家长的掌控欲这是有多强啊。要是中小学生给零花钱,每周给一次还差不多。

她问我怎么看。

我说这家长是有多闲,要是对应的日期忘了给怎么办?就2000块钱生活费还要分四次给,还要KPI考核,每天向家里发一条信息,太窒息了。

《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一书中,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细节,是吴谢宇上了北大,每天晚上都给他妈打电话联系,汇报事项事无巨细。看似亲密的母子关系,却暗藏着杀机。

可见每天联系家长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也可能他家的女儿接受这样的方式。但肯定会有金钱上的匮乏感,缺乏自信心,也不见得能处理好和金钱的关系,甚至今后的亲子关系。

当然,人家的钱怎么给孩子是人家的事,这种事也不需要全世界统一。

但我还是欣赏另一种家长的做法。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一次性给足,由孩子自己支配。也许,成年的标志之一,是从管理金钱开始。

若是家庭经济拮据,必须每月发工资后才有钱给孩子,一月给一次生活费,也是一种体面。

明明有钱,却要分次给,只能看到家长的掌控欲和对孩子的不信任。需要经常开口问父母要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甚至会有愧疚感。

在我为数不多的线下见网友(文友)的经历中,只见过一次小男生,是个90后。小曦同学高二那年,我带她一起,在水边咖啡见过一次。

他到临沂找同学玩,我恰好读到他的文章,就约了见面。也就是那次,我知道他大学四年几乎走遍中国,用的就是家里每学期一次性给的生活费。

就是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人家也没有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后来他读了博士,现在应该是在做一份文化研究工作。

孩子都上大学了,父母就没必要每天刷存在感了。

像大学生活费每月两千分四次给这种 “分期父爱”也能看哭网友,我只觉得滑稽,不会有任何的感动点。

人到中年,我越来越相信钱在哪里爱在哪里。不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适用“给钱,闭嘴”四个字。怕就怕,又不给钱,又不闭嘴。

还有,给钱的姿态也很重要。

给,就大大方方,别抠抠搜搜,斤斤计较,小里小气。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