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一件事|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 各地积极探索破解出生缺陷防治难
发布时间:2025-09-11 13:37:59 浏览量:1
央视网消息:9月12日是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我国通过综合防治,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明显降低,但由于临床表现复杂、致病机制不明确等原因,我国出生缺陷防治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或功能异常,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目前已知的出生缺陷超过8000种,绝大多数的罕见病都是出生缺陷造成的。出生缺陷是导致婴幼儿死亡和先天残疾的主要原因,更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经济和精神负担。近年来,我国已建立覆盖全国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出生缺陷实现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转变,但服务资源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服务质量还有待改善。另外,随着婚育年龄的推迟,高龄产妇占比逐年增加,慢性疾病患病群体逐渐年轻化,都增加了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的发生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副司长徐晓超称:“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怀得上、留得住、孕得优、育得好’全线发力,不断优化生育全程服务。聚焦妇女儿童重点健康问题集中攻坚,推进防、筛、诊、治、康一条龙服务,让广大妇女儿童更加可感可得。”
内蒙古:出台地方性法规 服务生育全周期
近年来,各地也在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建设中积极探索,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出生缺陷防治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出生缺陷防治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涵盖了生育全周期医疗技术服务规范、公众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免费婚检与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拓展、患儿家庭救助保障等方面,并专设法律责任章节,明确违规处理与责任追究机制。《条例》实施以来,内蒙古12个盟市都已经落实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免费增补叶酸服务,56%的旗县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流程,实现婚姻登记机关与婚前医学检查场所就近或毗邻设置。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邸星称:“把实践证明成熟有效的做法,通过立法固化提升。2024年与2019年相比,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下降了45.35%,出生缺陷导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43.97%。”
湖南:免费筛查诊断 患儿家庭得到规范指导
湖南省长沙市在全国首创性地搭建了“健康民生项目信息系统”,其中,孕妇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新生儿多种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等价格偏高的项目,都纳入了免费筛查的范围。
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的产科病区,李女士刚出生2天的孩子正在做足底采血,进行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等多项筛查,这些检查都是通过长沙市健康民生项目信息系统免费申请的。
长沙市目前已经形成了“免费券申领-审核-使用-结果查询-随访管理-补助申请-数据统计”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累计为50多万名孕妇和50多万新生儿免费提供了多项筛查,患儿都得到规范的咨询指导和转诊。
山东:及时救治 给出生缺陷儿健康未来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的最后一道关口,山东等地通过搭建多学科诊疗平台,努力对出生缺陷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减轻患儿严重疾病的发生。
山东的刘女士在孕检时发现胎儿心脏结构异常,通过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她被转诊到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最终被确诊为胎儿肺动脉瓣狭窄,如果不及时干预,孩子出生后就可能由于缺氧导致低氧血症和心功能不全。在严密监测下,医院多学科协作,孩子出生后医院立即为他进行了心脏介入手术,使心功能恢复正常。
除了先心病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平台,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还建设了儿童恶性肿瘤多学科诊疗平台、唇腭裂治疗平台等,通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一体化工作机制,搭建出生缺陷防治从发现到治疗的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