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误诊与漏诊:多动症认知中常见的两个极端,如何避免陷入判断误区?

发布时间:2025-09-09 17:16:30  浏览量:1

在儿童发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的诊断始终是临床与家庭关注的焦点。然而,因疾病症状的复杂性、个体差异及认知偏差,误诊漏诊成为两大高频问题,不仅延误干预时机,更可能给孩子成长带来长期负面影响。了解这两个极端的成因与应对方法,是科学认知多动症的关键一步。

一、认知极端一:过度诊断与误诊,别把 “活泼” 当 “多动”

1. 误诊的核心诱因

症状混淆:将正常发育表现误判为疾病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尤其低龄儿童(6-8 岁)注意力持续时间本就较短(约 15-20 分钟),若在课堂上偶尔走神、课间打闹,或因环境变化(如换老师、新班级)出现短暂行为波动,易被误归为 “多动症状”。此外,焦虑、睡眠不足、学习压力大等非疾病因素,也可能引发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类似表现,导致误诊。

诊断依赖主观观察,缺乏系统评估
部分家长或非专业人士仅凭 “孩子坐不住、爱说话” 等表面行为判断,未结合医学标准(如症状持续 6 个月以上、影响学习 / 社交功能、多场景发作),也未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视力问题等其他疾病,直接贴上 “多动症” 标签,甚至盲目使用干预手段。

2. 误诊的潜在危害

误诊不仅会给孩子带来 “疾病标签” 的心理压力,还可能导致过度医疗 —— 如不当使用药物,引发食欲下降、情绪低落等副作用;同时,忽视真正的问题(如焦虑、学习环境不适),反而让孩子的成长困境雪上加霜。

二、认知极端二:忽视与漏诊,别把 “疾病” 当 “调皮”

1. 漏诊的主要原因

症状 “隐性化”,易被忽视
多动症并非只有 “多动冲动型”,还有 “注意力缺陷型”—— 这类孩子不吵不闹,看似安静坐在课堂上,实则思绪早已游离,上课发呆、作业拖延、经常丢三落四,成绩逐渐下滑,却常被误认为 “懒惰”“不认真”,而非疾病导致的能力缺陷。此外,女孩多动症多以 “隐性症状” 为主(如内向型注意力不集中),漏诊率比男孩高 30% 以上。

认知误区:“长大了就会好”
部分家长认为 “多动是孩子的阶段性问题,青春期后自然缓解”,却忽视了约 50% 的儿童多动症会延续至成年,若长期漏诊,可能导致学业挫折、职业发展受阻、人际关系紧张等连锁问题。

2. 漏诊的关键信号

若孩子出现以下表现且持续半年以上,需警惕漏诊可能:

学习上:频繁漏题、抄错数字,作业耗时远超同龄人;

生活中:经常丢失文具、忘记约定,做事缺乏条理;

社交中:难以融入集体游戏,因注意力不集中被同伴排斥。

三、跳出认知误区:科学识别多动症的 3 个核心原则

1. 依据权威标准,拒绝 “主观判断”

诊断需参考《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或《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满足 3 个核心条件:

症状出现于 12 岁前,且在学校、家庭、社交等至少 2 个场景发作;

明显影响学习效率、人际关系或日常生活功能;

排除甲状腺疾病、自闭症、情绪障碍等其他疾病干扰。

2. 依赖专业评估,而非 “单一观察”

正规诊断需由儿科、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科医生完成,通常包含 4 个环节:

家长 / 教师问卷(如 Conners 量表);

孩子的临床访谈与行为观察;

注意力测试(如 IVA-CPT 持续性操作测试);

体格检查与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甲状腺功能)。

3. 区分 “行为问题” 与 “疾病症状”

关键看 “是否可控”:正常孩子的调皮、走神可通过提醒改正;而多动症孩子的注意力缺陷、冲动行为,即使主观努力也难以控制,且会反复出现,严重影响生活与学习。

结语

多动症的误诊与漏诊,本质是对疾病认知的 “两极化”—— 既不能将正常发育表现过度医疗化,也不能将疾病症状简单归为 “性格问题”。唯有以科学为依据,通过专业评估、综合判断,才能精准识别问题,为孩子提供及时、恰当的干预支持,让他们在成长中少走弯路。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