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挥棒打鸭子,同伴劝架未果:园方称猩猩智商接近五六岁儿童,黑猩猩为啥会对其他动物展现攻击性?
发布时间:2025-09-10 08:53:29 浏览量:2
8月26日,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里,一只健壮的黑猩猩挥舞着捡来的木棍,狠狠砸向水中扑腾的鸭子,羽毛四散飞溅。另一只黑猩猩焦急地吼叫起来,猛地冲上前用力拉扯同伴的手臂,仿佛在喊:“停手!别打了!”围观游客瞬间炸开了锅,惊呼与议论交织成一片。
有人掏出手机狂拍,有人担忧地捂着胸口:“妈呀,劲儿真大!这要是打人可咋整?”也有人小声嘀咕:“是不是饿急了?园里给猩猩吃的够不够啊?”
隔天,园方的回应火速赶来“灭火”称鸭子是园里自己养的,工作人员发现猩猩打鸭子肯定立刻制止。大家别瞎猜猩猩没吃饱,它们每天水果管够,伙食好着呢!园方特别强调了一点,黑猩猩的智商,接近人类五六岁的孩子。
它们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行为,比如这次打鸭子,绝大多数时候不是出于纯粹的恶意,更多是旺盛好奇心爆棚或者精力旺盛无处释放的“调皮”结果。
这迅速平息了关于饥饿的猜测,但一个大大的问号仍在空中飘荡,既然食物充足、智商不低,这些近乎于人类“远房表亲”的生物,为何会对池塘里无辜的鸭子挥棒相向?它们体内究竟涌动着怎样的原始代码?
要理解这一幕,咱们得先承认黑猩猩真不是普通动物。它们的大脑容量能达到约400毫升,结构复杂程度惊人地接近人类大脑。科学家们早就发现,黑猩猩幼崽大约有八年的漫长成长期,学习能力和人类小孩一样强。
它们能迅速掌握工具制作和使用的技能,绝非仅是模仿那么简单;它们能完美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社交策略一套一套的;它们甚至能传递并积累知识,形成独特的群体文化,这不就是文化的雏形吗?
当那只猩猩抄起木棍时,它使用的正是一种跨越物种的智慧工具,这本事在动物界绝对是尖端水平。那这智慧加持的攻击性又从何而来?
“地盘意识”几乎刻进了黑猩猩的基因里,野外环境中,不同黑猩猩群体间的领地争夺常常残酷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珍·古道尔在贡贝溪的长期观察中,就记录过惨烈的群体间战斗,比较典型的例子咱们熟知的贡贝黑猩猩战争。
即使到了动物园这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守护自己“地盘”的本能依然强烈。一只陌生的鸭子突然闯进视线,对那只黑猩猩来说,很可能构成了一种模糊的“入侵”信号,需要驱离。那根木棍瞬间成了它捍卫“家园”边界的武器。
另一种可能性则指向了黑猩猩食谱中那个常被忽略的部分:肉。虽然水果和植物是主食,但野外黑猩猩确实会主动捕猎猴子作为肉食来源。
它们有着复杂的协作捕杀策略,尤其爱吃猴子肉。那只惊慌失措的鸭子,在挥棍的猩猩眼中,会不会下意识地触发了深埋的狩猎本能?木棍成了手臂的延伸,一种高效的“狩猎工具”?这并非是为暴行开脱,而是理解其行为根源的一个窗口。
还有一种解释可能更贴近现实:“闲的”。圈养环境尽管安全舒适有保障,但终究少了野外生存那份紧张刺激和不断需要解决的问题。丰容做得再好,也无法复制野外的全部复杂性。
于是,精力过剩、聪明又好奇的黑猩猩,可能纯粹把“追打鸭子”当成了一场刺激的大型现实游戏。鸭子扑腾逃跑的反应,在猩猩看来简直是最好的互动反馈,让它玩得更起劲了。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那只上前拉扯吼叫的“劝架者”,国际知名灵长类动物行为专家弗朗斯·德瓦尔数十年的研究揭示,黑猩猩社会内部有着精细复杂的社交规则。这种行为真的是一种原始的“道德感”吗?
更可信的解释是群体内过度的冲突会破坏稳定,影响整体生存。这只介入的猩猩,可能是在维护群体内部的和谐秩序,阻止冲突升级波及自身。也可能它和那只挨打的鸭子关系更近,或者它本身在群体中地位较高,有责任维持稳定。
长隆强调的安全措施也值得琢磨,展示区设计避免饲养员与猩猩直接接触,有攻击倾向的个体会被分开管理,这符合国际现代动物园管理的通行准则。
你认为黑猩猩为啥会攻击别的动物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