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4名以军士兵在加沙城被击毙,西岸以军打死两名巴勒斯坦儿童!

发布时间:2025-09-10 07:17:47  浏览量:1

2025年9月8日,巴以冲突再次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凌晨6点,加沙城郊的以色列军营遭遇哈马斯突袭,四名士兵丧生;上午10点,耶路撒冷一辆公交车遭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袭击,6人死亡、21人受伤;傍晚,以军报复性空袭杰宁难民营,两名14岁巴勒斯坦少年被杀,17岁少年重伤。这一天,从加沙的硝烟到耶路撒冷的血泊,再到约旦河西岸的哭声,巴以双方用最惨烈的方式,将“以牙还牙”的暴力逻辑推向新的高潮。

加沙“黑色黎明”:哈马斯的“精准突袭”与以军的“致命疏漏”

9月8日凌晨6点,加沙城谢赫·拉德万街区郊区的卡夫尔·贾巴利亚地区,一场精心策划的突袭打破了黎明的宁静。据以色列国防军(IDF)9月8日晚间发布的调查报告(基于初步现场勘查与目击者证词),三名哈马斯武装人员趁以军第401装甲旅第52营结束夜间行动返回哨所时,潜入军营入口处一辆坦克旁。当时,坦克指挥官将头探出敞开的舱门,武装人员立即开火,随后向坦克投掷爆炸装置,导致四名士兵当场死亡。

这四名遇难者均为年轻士兵:21岁的中尉马坦·阿布拉莫维茨(Matan Abramowitz)来自加内提克瓦,20岁的中士乌里·拉梅德(Uri Lamed)来自泰勒蒙德,19岁的阿米特·阿里·雷格夫(Amit Arye Regev)来自莫迪因,20岁的加迪·科塔尔(Gadi Cotal)来自阿菲基姆基布兹。他们的阵亡,不仅是以军在加沙行动的又一次重大损失,更暴露了以军在战术层面的致命疏漏——军营入口未设置有效警戒、坦克舱门在非战斗状态下敞开、士兵返回哨所时未保持战斗队形,这些细节被哈马斯精准捕捉,转化为致命一击。

更耐人寻味的是,此次袭击的时机选择。就在袭击发生前数小时,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9月7日晚间的电视讲话中宣称,以军在过去两天摧毁了“50座塔楼”,并强调这仅是“征服加沙城行动的前奏”。哈马斯的突袭,既是对内塔尼亚胡强硬言论的直接回应,也是对以军“高强度轰炸”战术的战术性反制——通过精准打击以军人员,削弱其士气,同时向国际社会证明:加沙的抵抗力量仍具备“以小博大”的能力。

然而,以军的报复来得迅速而猛烈。调查报告显示,驻扎军营的其他士兵向撤退的哈马斯武装人员开火,至少击中两人,其中一人腿部中弹。这种“即时报复”模式,正是巴以冲突中“暴力循环”的典型写照:一方发动袭击,另一方迅速升级暴力,双方在“以牙还牙”的逻辑中越陷越深,最终导致平民伤亡激增、和平希望愈发渺茫。

耶路撒冷“血色公交”:从“定点清除”到“无差别袭击”的战术转变

如果说加沙的袭击是哈马斯对以军的“战术反击”,那么9月8日上午耶路撒冷公交车的爆炸案,则是巴勒斯坦抵抗武装对以色列平民的“战略升级”。据以色列警方通报,当地时间上午10点左右,一辆行驶在耶路撒冷市区的公交车突遭袭击,6名乘客死亡(包括2名儿童)、21人受伤。袭击者是一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在与赶到的警察和平民交火中被击毙。

此次袭击的“无差别性”令人震惊。与以往哈马斯或杰哈德针对军警、定居点的袭击不同,此次目标是一辆普通公交车,乘客多为上班族、学生和老人。这种从“定点清除”到“无差别袭击”的转变,标志着巴勒斯坦抵抗武装战术的“极端化”——当军事目标被以军严密保护、袭击难度增加时,转而攻击平民,试图通过制造恐慌迫使以色列让步。

然而,这种战术升级的代价是惨重的。一方面,平民伤亡会引发国际社会更强烈的谴责,削弱巴勒斯坦方的道义支持;另一方面,以色列的报复必然更加猛烈。就在公交车袭击发生后数小时,以军战机对约旦河西岸的杰宁难民营发动空袭,声称“打击恐怖分子”。但根据巴勒斯坦官方通讯社WAFA的报道,被击毙的两名“恐怖分子”是14岁的穆罕默德·萨里·阿拉维内(Mohammad Sari Alawneh)和伊斯兰·阿卜杜勒-阿齐兹·努赫·马贾尔梅(Islam Abdul-Aziz Nouh Majarmeh),他们当时正与一群平民试图返回难民营取回财物,却被以军士兵开枪射杀。另一名17岁少年受伤,被紧急送医。

这场“误杀”或“故意针对”的争议,再次凸显了巴以冲突中“信息战”的复杂性。以军称两人“构成威胁”,但WAFA的报道与现场目击者证词显示,他们可能是无辜平民。这种“罗生门”式的叙事,不仅加剧了双方互信的缺失,更让和平谈判的基础愈发脆弱——当每一场袭击都能被双方解读为“正当防卫”或“恐怖主义”,冲突的解决便失去了共同的道德坐标。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