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批“预制儿童”正在制造中,家长还不清楚后果,看完长知识
发布时间:2025-09-09 23:25:22 浏览量:2
你好呀,我是枕边,不畅销书美少女作家,家有两个男孩,分享养娃路上的嘁哩喀喳,一起轻松做更好的父母,培养有思考力、内驱力的自律小学霸!
发现没,孩子进入初中后,差距开始明显拉开,不仅考验学习能力,住校后还很考验生活能力。
有次跟一个初中生活老师聊天,她说,班上学习好的孩子,在宿舍表现就不一定那么好了。
有个叫芊芊的小女孩,考入学校是全校前五的名次,所以每次见到她,老师都会多跟她聊几句。
但芊芊却很少说话,也不爱笑。后来检查宿舍卫生才发现,芊芊的个人卫生很糟糕,床上一堆衣服、袜子,问她怎么不收拾?
芊芊说,以前都是妈妈整理,她不会。
再问芊芊,脏衣服不会放到洗衣机吗?芊芊则一脸无辜地表示,放进去了啊!再拿出来还是脏的!
原来,芊芊不会用洗衣机!
打电话给芊芊妈妈沟通,结果,妈妈说,孩子的衣服不用在学校洗,带回家洗就行,她只负责学习就行了。
跟班主任沟通了一下,班主任也很头疼,每次小组讨论,芊芊都会跟同学发生争执,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导致小组作业每次都最后完成,其他同学也很有意见。
你看,一个全校第五成绩的孩子,进入初中后,表现得却让人很费解。
比如用洗衣机,我刚问了8岁的二宝,他说,我不光会用洗衣机,我还会自己洗袜子、洗内裤、刷书包呢!
为啥芊芊会变成这样?芊芊妈表示,孩子从小就上各种补习班,没有跟同龄孩子一起玩的机会。
所以,成绩越来越好,考入重点中学,但却不怎么会社交,没什么好朋友,也不会照顾自己。
你身边有这样的孩子吗?
我忽然想到,总说预制菜,这不就是——预制儿童吗?
按照父母们的想法,给孩子定制专业、特长、履历,一键式成长模式,把孩子裁剪成“多才多艺”,当下社会可能想要的样子。
结果呢,孩子成绩越来越好,才艺越来越多,可性格却越来越内向,眼睛里没有光了。
本来一个独立的个体,现在变成了,没有独立思想,没有自我的“预制人”,可悲不?
但结果就是,本应独一无二、独立自由的孩子,最终成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预制人。
不知道你们怎么思考孩子的成长,我一直觉得,作为二胎妈妈,我对俩孩子的期待值是——以后可以适应社会。
这里说的适应,包括社交能力、情商、逆商,也包括学习能力,也就是综合型人才,绝对不是“预制儿童”。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的成长中,学习占到了很大比例。和一个老友聊天,他说儿子已经21了,上大三,以后打算考博士,估计到30岁,都是在学校。
所以,家长会觉得,孩子成才很重要,毕竟要考、要找工作。
事实上,成人应该放在成才前面。
因为,我们不是要打造社会的螺丝钉,而是可以帮助把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才。
这种人才,是有独立思想,是有创新意识,是有家国情怀,也知道如何与人、与社会相处的。
那么,如何培养这样的孩子呢?或许下面的三点可以帮到你!
首先,重视社交能力。
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约15%取决于知识和能力,85%取决于社交的能力。”
的确,如果一个孩子学习很好,但社交能力很差,以后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也不一定会受到重用。
3岁左右,就可以开始尝试培养社交能力,看一些相关的绘本,包括基本社交礼仪,倾听、感谢、道歉以及遵守规则。
经常带孩子跟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帮助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
其次,去自然中撒野。
不论假期还是周末,只要抓到机会,我就会带着孩子们出去玩,路边的花花草草,成了我们的研究对象,还有地上的昆虫、蚂蚁,也能观察半天。
海淀妈妈刘称莲曾经在女儿小学期间,坚持每周带她爬山、逛公园。看起来占用了学习时间,但却让女儿在跟大自然的接触中,思维变得更活跃,也越来越有灵气。
最后,发呆、无聊一阵子。
你有没有发现,发呆上十几分钟,整个人状态会好很多,思维更清晰,现在很多人称之为“放空、冥想”。
从脑科学角度来讲,发呆时,大脑会从主动思考切换到默认模式网络(DMN),这个区域在专注任务时处于抑制状态。当人放空时,DMN会主动整理记忆碎片、建立信息关联。
所以,允许孩子发呆,无聊上一阵子,那是大脑在切换程序呢。
记得有次带娃到沙滩上玩,他们堆砌了一个又一个城堡,然后推倒,重新来。我在一旁问,不无聊吗?
二宝说,有些事情,你不能因为无聊就不去做啊!再说了,我们不无聊,我们在搭建城堡呢!
有些事情大人看着没意思,孩子却觉得充满了乐趣。所以,放手让娃去做,他们或许正在搭建自己和这个世界更紧密的联系呢!
枕边育儿寄语:
孩子,就该有孩子本真的样子,别着急捏塑,他们的成长,本就是各有姿彩的。你奋力捏造的“预制儿童”,或许只符合你内心的想法,不一定是孩子本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