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藏戏《顿月顿珠》绽放中国戏剧节:非遗活态传承的钱塘之约
发布时间:2025-09-09 17:43:22 浏览量:2
2025年9月5日至25日,以“潮起钱塘 戏韵流芳”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盛大启幕。在全国遴选的42部优秀剧目中,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打造的西藏首部少儿舞台剧藏戏《顿月顿珠》 作为本届戏剧节唯一以少儿为主体、融合少数民族非遗艺术的剧目,于9月8日在杭州演艺·红星剧院上演。该剧通过童真演绎非遗魅力,以创新传承藏戏精髓,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情感温度的艺术盛宴。
在9月6日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一剧一推介”——西藏首部少儿舞台剧藏戏《顿月顿珠》媒体见面会上,该剧的编剧、导演朗加旦增表示,这是一次“以剧育人”的大胆尝试。谈及孩子们在剧中的表现,他予以肯定,“尽管孩子们并非专业的艺校学生,却凭借热爱与努力,展现出‘非专业的专业演员’的水准,甚至连业内专家都给予高度认可”。
演出现场,杭州红星剧院座无虚席,灯光渐暗时,藏戏独有的鼓钹声率先响起,瞬间将观众带入雪域高原的文化语境。少儿演员们身着古朴华丽的藏戏戏服,以高亢的唱腔与灵动的身段,演绎着传统藏戏的经典开场戏,随着幕纱的缓缓升起,现场响起首轮热烈的掌声。剧中,少儿演员们用细腻表演诠释“兄弟情深”的动人故事,剧中人物顿月在“兄长被流放”的段落中,以含泪的眼神与颤抖的身段,将角色的无助与坚定演绎得入木三分,少儿演员化身的“麋鹿”“猴子”,用灵动姿态还原雪域生灵的憨态,既呼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更让台下观众频频拍手欢呼。声、光、电技术与传统藏戏的融合更成点睛之笔——当舞台灯光随剧情转折从冷色调转为暖黄,配合藏戏特有的“帮腔”唱腔,现场多次陷入沉浸式寂静,直至段落结束,掌声才如潮水般涌起。演出落幕时,全体少儿演员挥手向观众表示致意,台下观众纷纷起立鼓掌,不少观众举着手机记录这一时刻,更有观众感慨:“第一次近距离感受藏戏,孩子们的表演让古老艺术有了新活力。”
这种热烈反响,既源于舞台呈现的感染力,更来自剧目“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艺术追求。作为西藏首部少儿舞台剧藏戏,《顿月顿珠》既实现了藏戏非遗传承的多重突破,彰显深远社会价值。又以少儿为表演者与核心受众,用童真消解了传统文化的“距离感”。在全国性舞台上,它成为西藏文化的“活名片”,让观众透过剧情读懂西藏人民对亲情、自然的珍视,以“兄弟情深”“生态和谐”等共通主题搭建跨地域文化交流纽带。其“守正创新”的改编理念,更给少数民族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不刻意迎合流行,而是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基础上优化表达,让藏戏既不失文化本真,又能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据悉,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春梅等领导专家一行现场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陈涌泉先生向演出团颁发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荣誉牌及证书。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党委委员,该剧编剧、导演朗加旦增及6岁小演员丹增晋喆代表接牌。
从杭州红星剧院的热烈掌声,到赛后观众对藏戏文化的持续关注,《顿月顿珠》的参演意义早已超越一场演出。它不仅证明了少数民族非遗的强大生命力,更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魅力——当雪域高原的童真与钱塘江边的戏韵相遇,非遗传承便有了新的可能,文化交融也有了更温暖的表达。正如剧中兄弟二人最终相守的结局,这部剧的成功,是传统艺术与现代演绎的精彩共振,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