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孩子最难过的坎,从不是成绩退步,而是父母低认知筑起的高墙

发布时间:2025-09-09 16:57:25  浏览量:2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好奇心探索世界的小探险家,他们不怕解不出难题,不怕成绩暂时落后,却怕父母用 “固有的认知”,为他们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墙 —— 这道墙挡住了孩子的兴趣、梦想与自我,比任何外在挫折都更能消磨孩子的勇气,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轨迹。

很多父母没意识到,自己看似 “为孩子好” 的举动,其实是低认知的体现,正在悄悄限制孩子的发展:

“这次考 90 分才算合格”“隔壁小明数学考了 100 分,你怎么才 85?”—— 把分数当作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孩子的努力、创造力、同理心。


孩子会慢慢觉得:“我只有考得好,才值得被爱”,进而失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甚至在成绩下滑时陷入 “自我否定”,觉得自己 “一无是处”。
而真正的教育,应该看见孩子的多元价值:有的孩子擅长画画,有的孩子擅长沟通,有的孩子乐于助人,这些都不是分数能衡量的,却能成为他们未来的闪光点。

“学画画没用,不如报奥数班”“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听我的选会计”“别跟那个同学玩,他成绩差会带坏你”—— 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当作 “真理”,强行替孩子规划道路,不允许他们试错、探索。


孩子会逐渐失去 “自主选择的能力”,变得依赖父母,甚至在长大后遇到挫折时,第一反应是 “都怪我爸妈当初让我选这个”,而不是主动解决问题。
父母要明白:你的经验是 “过去的地图”,却未必能指引孩子的 “未来之路”,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探索,比替他走每一步更重要。

“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别胡思乱想,专心学习就行”“我说的没错,你照做就好”—— 当孩子表达情绪、提出疑问时,用 “你不懂” 否定他的感受,拒绝倾听背后的需求。


孩子会慢慢学会 “隐藏自己”:开心时不敢分享,难过时不敢倾诉,遇到困难时不敢求助,因为他们知道 “说了也没用,还会被否定”。
长期下来,亲子间会形成一道 “隔阂墙”,孩子不再信任父母,甚至会在青春期用 “叛逆” 来对抗这种 “不被理解”。

成绩退步是暂时的,通过调整方法就能改善;但父母低认知筑起的墙,会对孩子造成长期、甚至不可逆的影响:

长期被父母用单一标准评判、否定感受,孩子会内化这种 “负面评价”,觉得自己 “不如别人”“做什么都错”。


比如孩子喜欢写小说,父母却说 “这是浪费时间,不如多做两套卷子”,孩子会慢慢怀疑 “我的爱好是不是真的很没用”,进而放弃自己的兴趣,甚至不敢再有 “自己的想法”。

父母过度保护、替孩子做决定,会让孩子觉得 “犯错很可怕”—— 因为一旦选错,就会被父母指责 “早知道听我的”。


于是孩子会变得 “不敢尝试”:不敢学新技能,不敢交新朋友,不敢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宁愿待在 “安全区” 里,哪怕错过更多机会。

当孩子的情绪长期被否定,他们会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感受:开心时不敢大笑,难过时只能偷偷哭,愤怒时可能用 “发脾气”“冷战” 来发泄。


这种 “情绪压抑”,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还可能在孩子长大后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 —— 因为他们从未学会 “好好表达自己”。

要让孩子越过这道坎,关键不是 “改变孩子”,而是父母先提升自己的认知,主动拆掉这道墙:

放下 “分数标准”,多关注孩子的 “过程”:孩子这次作业比上次认真,哪怕错了几道题,也要夸他 “你这次写作业很专注,进步很大”;孩子画了一幅 “不像样” 的画,别否定他,而是问 “你画的是什么呀?能跟妈妈讲讲吗?”


当孩子感受到 “无论我做得好不好,爸妈都能看见我的努力”,才会建立起稳定的 “自我认同”,敢于去尝试、去探索。

别害怕孩子犯错,把 “选择权” 还给他们:孩子想报兴趣班,让他自己选(哪怕你觉得 “没用”);孩子想跟同学一起完成项目,让他去试(哪怕可能会失败)。


哪怕孩子真的选错了、做错了,也别急着指责,而是跟他一起分析:“这次遇到了什么问题?下次我们可以怎么改进?”—— 从错误中学习,比 “不犯错” 更能让孩子成长。

当孩子跟你说话时,放下手机、停下手里的事,认真听他说:孩子哭了,先抱抱他,说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委屈”;孩子提出疑问,别直接否定,而是说 “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呀?跟妈妈说说你的理由”。


倾听不是 “要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让孩子知道 “我的感受很重要,我的想法被尊重”—— 当孩子感受到这份理解,亲子间的隔阂会慢慢消失,孩子也会更愿意跟你分享、更信任你。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小树,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足够的空间去伸展枝叶。父母的低认知,就像一道高墙,挡住了阳光,限制了空间;而父母的高认知,则是为孩子打开一扇窗,让他们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敢于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别让 “我为你好” 变成 “我害了你”,别用自己的认知,框住孩子的未来。真正的爱,不是替孩子铺路,而是提升自己的认知,陪孩子一起探索;不是要求孩子 “成为你想让他成为的人”,而是帮助他 “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父母愿意放下成见、学会倾听、敢于放手,那道 “认知高墙” 自然会慢慢瓦解,孩子才能在爱与自由中,长成独一无二的模样,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