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不管有钱没钱,这3个方面要对娃大方些,否则孩子容易一生自卑

发布时间:2025-09-09 13:58:38  浏览量:1

一线教学十几年,我发现,不少父母有一个认知误区:努力挣钱,给孩子好的生活,却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富足。他们给孩子报高价补习班,眼睛也不眨,陪孩子看一次电影却觉得是浪费时间。可结果是,大多数在仅有优渥物质条件中长大的孩子,并没有如期待的那样阳光开朗。很多时候,孩子精神上的富足比物质上的优越更加重要。今天就来聊聊,不管有钱没钱,一定在这3方面对孩子大方些,将成为孩子受益一生的“底气”。

01 在“价值感”上大方些我小时候,隔壁家的女孩成绩中等。一到考试就听她父母喊:“就考这么点分?你还想不想上高中了?”本意可能是想激发她的“斗志”,可女孩的学习状态却越来越糟。

后来擦着线上了高中,父母又说:“上了高中才是开始,你这分数压根没好大学要!”最后,女孩上了三本,毕业后做什么不成,现在还在家里。有些父母,担心夸奖会让孩子骄傲,就采取“批评”策略。孩子做点什么,总能提出意见,让孩子继续努力。结果却是,孩子不但没了进步的动力,还在打着“为你好”旗号的批评里彻底否定了自己。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孩子对自我价值判断的最早来源。研究表明:经常被否定的孩子,内心会内化这些批评,形成“我不配”“我不够好”的价值信念。

父母看似随意的评价,对孩子真的很重要,试试这样肯定孩子:用描述式赞美代替评价式赞美把“你真棒”换成“我看到你这次的作业写的特别整齐,进步很大!”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把“你怎么考的这么差”换成“你这段时间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让我们来看看哪里出了问题?”每天至少给孩子3个肯定比如:“你今天起床特别利索”、“这两天读英语特别认真”、“谢谢你帮妈妈拿东西”。拥有充足“价值感”的孩子,是日后阳光自信的开始。

02 在“选择权”上大方些回忆一下:上一次孩子做决定是什么事?实施了吗?有的家长说:“小孩子不懂,听大人的就对了!”然后,事无巨细的帮助孩子选择,生怕孩子踩“坑”。从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到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可实际上,每一次包办代替本该孩子做的事,就是一次“你不行”的消极暗示。结果是,孩子要么丧失了自主选择的能力,要么强烈逆反争取自由。

还有一种,给一半的“选择权”,仅限于询问,不会被实施。比如,有的家长问孩子“你想吃什么?”孩子说:“想吃汉堡”。家长马上说:“那是垃圾食品,不行,咱们在家里炒菜吧!”渐渐地,孩子就会意识到,他的选择没什么用,因为总会被父母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改变。后面你再问他,就只剩两个字:“随便。”到底怎样给孩子“选择权”,我建议你这样做:提供可接受的有限选择不要问“你想吃什么?”而要问“你想吃炒菜还是吃火锅?”既给了自主权,又具有可行性。给予适宜范围内的试错机会如果因为孩子的选择导致了问题,别急着拯救或指责。问问他“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下次要注意什么?”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比如,让孩子参与周末的计划,超市的购物清单,家庭开支的规划。拥有足够选择权的孩子,才有承担责任的机会和意识,最后成为自己生命的主角。

03 在“陪伴”上大方些有个异性朋友,因为工作原因和家庭分居两地。一次给家里打电话,孩子说:“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那一瞬间,一个汉子眼泪差点掉下来。一年后,他提交辞呈,换了城市。尽管工资少了三分之一,但是一家团聚。很多父母拼命工作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但物质条件没有天花板,爱和陪伴却有保质期。

“情感忽视理论”告诉我们:童年缺乏陪伴的孩子,内心会有一个空洞,用一生的时间可能都填不满。这些孩子对自己的情绪不熟悉,不懂得自我关怀,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你24小时的陪伴,而是有回应有支持的在场。如果工作繁忙,可以试试这样做:保证每天15分钟的高质量陪伴,可以双方分工放下手机,关上电视,全身心地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比如,玩游戏,读绘本,让他感受到全身心的陪伴。建立每周的“陪伴时光”比如:抽出2-3小时,一起去公园散步、骑自行车,或者一起做饭。让孩子参与规划,陪他做想做的事。利用碎片时间表达爱意比如:早上出门前的拥抱,上学路上告别时的鼓励,睡前的一句“我爱你”。拥有充足成长陪伴的孩子,未来才能拥有更强大的心理韧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儿童期的尊重需求得到满足,会成为一个人一生自信的基石。”所谓“大方”,不是无节制地满足物质需求,而是在关键处给予充沛的心理营养。毕竟,物质的匮乏可能随着时间改善,但心理的匮乏感却可能伴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