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看完弃猫效应后才明白:孩子长大后跟父母不亲,都是有原因的

发布时间:2025-09-08 04:39:34  浏览量:1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她唉声叹气地说:“我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现在上大学了,连个电话都不主动打回来。我打过去没说两句就急着挂,真是白养了!”

这话听着特别耳熟,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掏心掏肺对孩子好,他们却不跟我们亲近了?

直到我了解到“弃猫效应”,才恍然大悟。

什么是弃猫效应?简单说,就是被丢弃过的猫再被捡回来,会变得特别乖巧,因为它害怕再次被抛弃。

这种心理在人类中同样存在。很多孩子童年时期经历过情感上的“被抛弃”,虽然父母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但这些经历却深深烙印在孩子心里,影响了亲子关系。

一、那些不经意间的“情感抛弃”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我从来没抛弃过我的孩子啊!我供他吃穿、上学,怎么就可能‘抛弃’他了?”

这里说的“抛弃”不一定是物理上的,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忽视和伤害。下面这些场景,你可能再熟悉不过了:

1. “再哭就不要你了!”

超市里,孩子想要买玩具哭闹不止,妈妈甩开孩子的手:“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然后假装离开。孩子惊恐地追上来,立刻止住了哭声。

2. “你看看人家孩子...”

饭桌上,父母津津乐道同事家的孩子多么优秀,然后瞥了自己孩子一眼:“你要是有人家一半好就行了。”孩子默默低下头,扒拉着碗里的饭。

3. 孩子分享喜悦时泼冷水

孩子兴奋地举着99分的试卷回家,父母第一句话:“那一分丢哪儿了?怎么没考满分?”孩子眼中的光瞬间黯淡。

4. 孩子求助时反而责骂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回家告诉父母,得到的回应是:“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肯定是你有问题。”

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实际上都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够好,我不接受真实的你

二、情感上的“被抛弃”如何影响孩子

每个孩子天生都渴望父母的爱和认可。当这种渴望反复受挫,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信念:“我必须满足父母的期望,才会被爱。”

于是,孩子们通常会发展出两种生存策略:

1. 成为“讨好者”

有些孩子会努力成为父母喜欢的样子:成绩优异、乖巧听话。但这种讨好是以压抑真实自我为代价的。一旦离开父母的控制范围(比如上大学、工作),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做回自己,与父母保持距离。

2. 成为“反抗者”

另一些孩子则选择相反的道路:你越要求我,我越反抗。这些孩子往往和父母冲突不断,表面上看起来叛逆,内心同样渴望被爱和接纳。

无论是讨好还是反抗,这些孩子长大后都与父母不亲近。因为真正的亲密,只能建立在真实的自我被接纳的基础上。

三、我们该如何修复亲子关系?

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意中伤害了孩子,不要绝望。亲子关系永远有机会修复,无论孩子多大年纪。

1. 承认并道歉

真诚地向孩子道歉,不需要找借口:“我以前说过......话,做过......事,现在想想真的很不对。对不起,那不是你的错。”承认错误不会损害你的权威,反而会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2. 重新建立信任

信任是通过持续、稳定的行为建立的。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做不到就提前解释。让孩子知道,你是可靠和安全的。

3. 学会倾听,不急于评判

当孩子分享事情时,先倾听不打断,不急于给建议或评判。很多时候,孩子只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指导。

4. 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未必符合我们的期望。学会发现并欣赏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5. 尊重界限

即使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个体。进孩子房间前敲门,不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尊重他们的隐私和选择。

四、现在开始,永远不晚

很多人担心:“我的孩子已经十几岁/二三十岁了,现在改变还来得及吗?”

答案是:永远不晚

人的心灵有着惊人的愈合能力。只要我们真诚改变,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也许一开始孩子会怀疑、会试探,这是正常的自我保护。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改变,亲子关系就能逐渐回暖。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的父母。当我们学会用爱而不是控制来对待孩子时,自然会收获亲密而不是疏远。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与孩子建立温暖而持久的关系,让家成为孩子永远想回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