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科学认识儿童性早熟,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25-09-08 21:04:52  浏览量:1

在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性早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性早熟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这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科学认识儿童性早熟,了解其相关知识,对于及时发现、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上线大医生:林新富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话题:科学认识儿童性早熟

科学认识

儿童性早熟

守护孩子成长的关键一课

儿童性早熟的

定义与判断标准

性早熟的定义

儿童性早熟是指儿童在正常青春期发育年龄之前,出现了第二性征的发育。一般来说,女孩在 8 岁前出现乳房发育、阴毛腋毛生长、月经初潮等;男孩在 9 岁前出现睾丸增大、阴茎增粗增长、阴毛腋毛生长、变声等,就可判断为性早熟。

性早熟的判断标准

正常情况下,青春期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和时间范围。女孩青春期发育通常从 10-12 岁开始,男孩则从 12-14 岁开始。性早熟会打破这种自然的生长节奏,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儿童性早熟的

常见类型

01 中枢性性早熟

中枢性性早熟又称真性性早熟,是由于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提前启动,导致性腺发育并分泌性激素,从而引起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现。这种类型的性早熟会伴随着生长加速、骨龄提前,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孩子成年后身高偏矮。

02 外周性性早熟

外周性性早熟又称假性性早熟,是由于外周腺组织异常分泌性激素,或摄入了过多的外源性性激素所引起的。比如,孩子误服了含有性激素的药物、保健品,或者长期食用含有激素的食品等。这种类型的性早熟不会导致性腺轴的真正启动,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但也需要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干预。

儿童性早熟的

引发原因

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是引发儿童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食用含有激素的肉类、家禽、水产品等,可能会导致孩子体内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引发性早熟。此外,过多食用油炸食品、甜食等,也可能会增加性早熟的风险。

环境因素

环境中存在的一些化学物质,如双酚 A、邻苯二甲酸盐等,具有类雌激素的作用,可能会干扰孩子的内分泌系统,导致性早熟。这些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塑料制品、化妆品、洗涤剂等日常用品中。

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也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如颅内肿瘤、肾上腺疾病、性腺肿瘤等,都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引起性早熟。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也与儿童性早熟有关。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内分泌平衡,增加性早熟的发生几率。

儿童性早熟的

预防措施

饮食方面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合理搭配,保证营养均衡。尽量选择新鲜、天然的食物,避免食用含有激素的食品。减少油炸食品、甜食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

环境方面

在环境方面,要尽量减少孩子接触化学物质的机会。选择安全、环保的日常用品,避免使用含有害物质的塑料制品、化妆品等。

生活方式

在生活方式上,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8-9 小时。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打球等,增强体质。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给孩子过大的精神压力。

其他方面

家长要避免给孩子滥用保健品和补品。很多保健品和补品中含有激素成分,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早熟。

儿童性早熟的

应对办法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性早熟的迹象,家长不要惊慌失措,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或内分泌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检查,如骨龄检测、性激素水平测定、B 超检查等,明确孩子性早熟的类型和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中枢性性早熟,医生可能会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进行治疗,以延缓性发育,改善孩子的最终身高。对于外周性性早熟,主要是查找并去除病因,如停止食用含有激素的食品、治疗相关疾病等。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定期带孩子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避免孩子因为性早熟而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

总之,科学认识儿童性早熟,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是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让孩子能够在正常的生长节奏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免 责 声 明

本文旨在健康科普,帮助大家了解疾病以及用药,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如有相关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大 医 生 介 绍

林 新 富

福州大学附属福建省立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19届罕见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18届肾脏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华南协作组委员,福建省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委员,福建省小儿内分泌学会委员,福建省预防医学会儿童罕见病学会常务委员。福建省预防医学会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主持福建省科技厅自然基金课题2项、省卫健委创新课题1项。并发表6篇SCI论文和多篇国家级科研论文。2017年获得福建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3年获得福建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8年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