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老乡说,上海本地学校宁愿关闭,也不让在上海干活务工子女读

发布时间:2025-09-08 13:49:15  浏览量:1

我们三桥小学的热度,居然一直没减,倒真没有想到会这样。要不是因为是我们村里的学校,我还真不会关注。

我们村庄是2019年整村拆迁的,那里现在已经成了绿地公园的了,三桥小学也是那里尚存的两幢建筑之一了,而之所以这次大家都那么关注,除了全校共22名学生配备了23个教师,据说学校也是已经拿了拆迁补偿,但是拿了拆迁补偿之后又不拆,还安排了23个教师的工作岗位,这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猜测,还有联想和臆想。

现在呢,干脆,一关了之,免得把事情搞得再大。

看到一个在上海打工的老乡的跟帖,她也关注三桥小学的事情,只不过她是从她的角度来看待的。

她说上海的小学招不到学生,宁愿关闭也不让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就读,觉得上海人太狠心、太无情。她说,那么多打工人在底层干活,孩子留在老家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大家都知道的,家人分离,母子难聚,多可怜啊。她的意思要是能把孩子接来上海上学该多好,学校也不用关门,一举两得。

这话听着不陌生,这样的帖子之前看到过好几个的了。我蛮好奇的,怎么老乡们都会是这样的想法的呢?他们肯定不会是事先沟通好的,他们怎么都会往一处想的呢?他们的希望和目标怎么会不约而同地一致的呢?

我理解老乡的心情。谁不想和孩子在一起?谁愿意忍受分离之苦?他们来上海打工,就是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如果留在老家,不出来打工,那是不可能的,日子没法过的。到了上海,看到上海有的小学招不满人,甚至关闭,自然会想:为什么不能给我们孩子一个机会?为什么宁愿把学校关闭,也不让我们外地打工人的子女进校就读呢?

但问题在于,教育资源不是“多出来的苹果”,谁看到都能摘。它和户籍制度、财政投入、地方规划紧密相关。上海的小学虽然偶尔因人口波动出现空置,但并不代表就能向全国开放。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上海的教育资源是由上海市民的税收和资源打造的,它服务的是有上海户籍的孩子。

我这么说可能有些老乡会觉得冷漠。但换个角度想,每个地方的教育系统都是为自己行政区域内的家庭准备的。就像你在老家的县城学校,也不可能让别县的孩子随便来读书一样。

而且,如果真放开外地孩子来沪就读,那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上海本身已有超过1500万外来人口,若再将打工人的子女父母接来,教育资源、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恐怕难以承受。所以,上海才会制定人口红线啊。

有人说:“你们上海宁愿学校空着也不给我们用,就像宁愿房子空着也不给我们住一样。”这话听起来有理吗?在老乡看来这话肯定是有道理的,但实则忽略了城市管理的基本逻辑——资源分配需要规则,而不是谁需要就给谁。

其实,根本问题不在于上海是否开放学校,而在于如何让务工人员在家乡也能赚到钱,让孩子不再留守。像这个老乡在跟帖里说的,她老公和她哥哥在上海快20年了,为什么能停留20年呢?因为在上海能赚到钱,又为什么现在还不回老家让他们的孩子在老家当留守儿童呢?还是因为在上海能赚到钱。

我真心希望老乡们能回家乡建设,既能陪伴孩子,又能发展经济。那才是长久之计。而按老乡们的想法,你们上海的学校让外地孩子进校就读,不都解决了么?

或许我的话有些直接,但事实就是如此。城市资源有限,而情感的归情感,规则的归规则。只有各地经济发展更加均衡,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留守儿童问题才能真正解决。这不是上海狠不狠心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如何更好统筹和平衡的问题。

老乡在跟帖里不是说了他们的现状了么,她老公和她哥哥到上海快20年了,是千千万万底层打工人中的一员,他们的孩子在老家当留守儿童,也是千千万万留守儿童中的一员。

希望未来有一天,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身边长大,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在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