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孩子被分流的真相
发布时间:2025-09-08 13:11:40 浏览量:1
上个月,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庞众望入选《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
说起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2017年,庞众望以理科684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录取,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
庞众望出身于贫困家庭,父亲患精神疾病,母亲因先天性脊柱裂只能靠轮椅出行,庞众望5岁那年被诊断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费用4万多,他推着轮椅上的母亲,挨家挨户借了20多户人家,才把钱凑齐。
为了偿还债务,庞众望瞒着母亲去捡废品,能挣一点是一点,自懂事起,他就学着开始照顾家里,煮饭、打扫卫生、替妈妈擦洗......
苦到什么程度呢,庞众望15岁那年,母亲因为严重贫血住进医院,庞众望对妈妈说:妈妈别舍不得吃,以后还有我呢,我需要你。
高考出分后,庞众望接受央视采访的过程中,有一段话让我特别印象深刻,当主持人问他:“你不会在意别人的一些目光吗”?
庞众望说:
“我没有觉得我的家庭有哪一点拿不出去的,
有哪一点不值得去讨论的,
因为我妈妈那么好,
我姥姥姥爷也那么好,
我的每一个亲人都那么好,
我的家庭有哪里是拿不出去讨论的呢?
我觉得他们应该羡慕。”
2024年,7年过去,节目组再次采访庞众望,此时的他已经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回首初入大学时,庞众望坦言,他其实在意过他人的目光,但不是怕别人看不起他,而是担心自己“有负众望”。
曾感到迷茫,也曾面对未知失去方向感,但庞众望最终明白:
“其实在清华,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发现自己,发展自己,(这样)我的未来就不会再被约束到他们(外界)对我的一些赞誉上,而是更多地着眼于我自己真正喜欢、真正擅长、真正希望成长的样子。”
大三时,庞众望获得了直博资格,也是在这一年,庞众望的母亲因病离世,他始终记得妈妈临走之前跟自己说的话,“为国家多做点贡献,帮助更多的人。”
在读博期间,庞众望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三项,他从事的光网络信息感知相关研究面向的是国家重大科技需求。
在庞众望身上,我们看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真正内涵,在“寒门难出贵子”的时代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之际,庞众望活成了耀眼的反例。
然而,不是所有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都能像庞众望一样,到达更高的学术殿堂,实现人生价值。
更严酷的现实是——在庞众望之外,更多贫苦家庭的聪明孩子在中学“分流”了。
这是今年发表的一项由英国发起、也是全球第一个关于贫困但聪明儿童从5岁上学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追踪调查得出的结论,该论文发表在《社会分层与流动性研究》上。
这项研究的初衷,绝不是指责父母没有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而是想揭示:
为什么这些最有希望突破“玻璃天花板”、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贫苦家庭出身的聪明小孩,最终没能进入精英大学,错失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TA们成长的哪一环节掉队了?
读过这篇研究之后,也许我们就能懂从来没有读过书的庞志芹女士为什么能培养出庞众望这样优秀的孩子,以及,在贫穷之外的有些因素或许对孩子影响更大。
低收入家庭的聪明孩子,尽管成长环境不佳,却从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也是最有可能向上流动的群体,但在他/她们充分发挥潜力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从小适应学习生活、度过青春期、顺利进入大学、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在职场中不断进步。
社会经济地位是衡量个人或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综合指标,通常基于收入、教育和职业。
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的学业成就和认知发展密切相关。来自较高社会经济背景的孩子通常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丰富的经历和稳定的家庭环境,这些优势有助于他/她们更好地学习,增强早期语言发展、记忆力和执行能力。
相反,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通常与压力增加、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减少相关。
但新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小学阶段,来自贫困家庭的聪明小孩,在学业上基本和同样聪明但出身富裕的同龄人不相上下。
转折点发生在中学——
201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进入中学后,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学业上失去了光环,开始落后于来自富裕家庭的聪明同龄人。
2023年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在小学毕业时成绩优异的贫困儿童中,只有40%的孩子在16岁的全国考试时取得高分,而在出身富裕家庭同等优秀的孩子中,这一比例为62%。
在一项小规模的研究中,还调查了这两个群体中的孩子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态度,结果有1/5的出身贫困但聪明的孩子同意“像我这样的人一生中没有多少机会”的消极说法,而来自富裕背景的聪明孩子中,仅有1/10的人赞同这样的说法。
这些贫困家庭的聪明孩子,为什么在中学阶段不再延续之前的好成绩,从优秀的队伍里掉队了?
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社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英国“千禧世代研究”*(Millennium Cohort Study)的数据,试图从以下6个方面给出一些答案:
1、来自富裕和贫困家庭的聪明儿童,从5岁到16岁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上有差异吗?
2、来自贫困家庭的聪明儿童,在学校是否会失去动力、厌学?如果是,在什么年龄?
3、在社会情感发展方面,他/她们和来自富裕家庭的聪明孩子相比如何?
4、他/她们是否更容易与“坏朋友”交往,并开始触犯法律?
5、由于比同龄人成绩更好,他/她们是否更容易受到霸凌?
6、他/她们是否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千禧世代研究”是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纵向调查,追踪了2000年至2002年间在英国出生的18,818名儿童。其中,10,757名儿童在17岁时仍参与了研究。
这些儿童在5岁时完成了一套五项认知测试。测试中排名前25%的儿童被归类为高成就者(聪明孩子),再从这个高成就群体中分析了1392名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儿童和389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的数据。
在学业上,之前的结论类似,从7岁和11岁的测试结果显示,贫困但聪明孩子在小学毕业前都能与富裕家庭的聪明孩子保持同步。
然而,到16岁全国考试(GCSE)时,两组孩子之间的差异变得明显,贫困但聪明的孩子在GCSE数学考试中获得A的可能性比富裕家庭的聪明孩子低约25%;在GCSE英语考试中,前者获得A的可能性比后者低21%。
在未来教育选择上,贫困但聪明的孩子在17岁参加A-Level考试的可能性,比同等能力的富裕家庭孩子低21%,主要原因可能是在中学阶段贫困但聪明孩子出现成绩下滑,一旦控制了GCSE考试成绩的差异,两者参加A-Level考试可能性的差距,将从21%缩小到3%。
在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上,比如“你有多经常觉得上学是浪费时间吗?”、“努力学习对你来说有多重要”等问题的回答可看出:
贫困但聪明的孩子从7岁起对学校的态度始终更消极。这种差异在14岁时最为明显,至少有62%的富裕家庭的聪明孩子在14岁时认为努力学习非常重要,而在贫困但聪明的孩子中,只有51%的人认同这一点。
在社会情感方面,通过问卷提问“孩子是否经常发脾气或脾气暴躁”、“对年幼的孩子友善”、“有至少一个好朋友”等问题,来衡量儿童行为的五项指标:情绪、品行、多动症、同伴问题、亲社会行为。
在整个童年时期到青春期,社会情感方面的差距在来自贫困和富裕家庭的聪明小孩之间逐渐扩大,5岁和7岁时差距还较小,但到11岁,特别是14岁时,差距变得更加明显。
△ 图中的正值表示富裕家庭的聪明孩子和贫困家庭的聪明孩子相比,在社会情感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
在行为问题方面,贫困但聪明的孩子从11岁到整个青少年时期的行为会比同等能力但富裕出身的孩子差得多(这里想重申一下,这项研究的背景是在英国,国内的情况应该要好得多)。
具体表现为,前者的“道德准则”更弱,比如不太可能认为破坏公物、盗窃或斗殴是错误的,并更有可能参与其中。
到17岁时,大约27%的贫困但聪明的孩子与警察打过交道,被拦下、警告或逮捕,而富裕且聪明的孩子中这一比例只有14%。
前者所处的同龄人群体,他/她们的朋友中喝酒、嗑药、在学校惹事的比例也要高得多。
在遭受霸凌方面,既参考了儿童本人的报告,也参考了家长报告。总体来说:
贫困但聪明的孩子在小学毕业阶段,比同样聪明的富裕家庭孩子更容易遭到霸凌,但在其他年龄段,尤其是14岁以后,这种差异会从11岁时的15个百分点将至5个百分点。
在心理健康方面,在小学阶段,贫困和富裕家庭的聪明孩子幸福感差异似乎很小,而到14岁时则大不相同。
贫困但聪明的孩子在幸福量表(与朋友的关系、学业以及整体生活的幸福感)得分比同样聪明的富裕孩子低0.3个标准差;
在情感量表(是否讨厌自己、经常哭泣、感到痛苦或不快乐),前者比后者得分低约0.45个标准差;
在自尊量表(自我感觉良好、能够像其他人一样出色地完成任务、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前者比后者得分低约0.5个标准差。
11-14岁,似乎是一个关键阶段,许多贫困但聪明的孩子,在这一阶段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急剧恶化。
青春期是一个人身心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孩子开始形成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自我意识更强,也更加关注他人对自我的看法。
贫困不因我们努力无视它而消失,孩子直观体会到的物质资源匮乏,差距带来的失落,“宿命论”的无力感,以及贫困背后可能伴随的缺爱的家庭环境、安全感的缺失......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她。
我想起10年前的“青云学子计划”,从北京60万打工子弟中挑选出24位“超常儿童”,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希望他/她们不浪费天分,最终摆脱父辈的命运,凭风好借力,送他/她上青云。
在一个类似乌托邦的教育环境下,老师在课上给孩子们介绍世界名校;全班人坐火车到山东爬泰山;到博物馆看展;去人民大会堂参加活动;中科院的院士们也经常过来,告诉孩子们科研是什么,南极科考是怎么回事,这个世界有多么广大、多么有意思。
孩子们的视野被大大拓展,他/她们的见识和经历远非普通孩子可比,初中的校长评价青云班的孩子,就没有见过刚上初中就眼界这么开阔的孩子。
那种不以书本为基础、前瞻性的教育,让孩子们在初中过得很轻松。更重要的是见识给人的自信。
△ 来源:人物杂志 林松果《一群穷孩子的人生实验》
青云班的学生们被宋庆龄基金会带进了人民大会堂
但当这群没有北京户口的孩子因为入学政策的问题,在多方社会人士协同下免费进入新东方国际学校就读后,他/她们还是被金钱和出身带来的、最直接的刺激触痛了。
因为这种对比是细微的、无处不在的。
“在学校大家都穿校服、吃食堂,看似都差不多,但总有一些时刻,他会窥见同学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比如开家长会的时候,校园里都是跑车。到了周末可以出校门的时候,看看其他人的朋友圈,就知道他们在校外的生活多么丰富。而他的父亲早早去世,母亲在老家打工支撑家庭。”
“那时候觉得我们班(青云班)所有人都很穷,大家都很穷。把我们放到一起,就显得这个班都很穷,这个班的人思想都很老套,就只知道学习。我当时就不希望被归为这么一类人里,特别希望把我们这个班打散,把我们放到别的班级里面去。”
这些失落无法被安慰,也无法向家人或是老师诉说,只有默默扛住,在漫长的过程里调整对自我的认知,正视自己的处境,努力向前生活。
高中结束,也到了青云计划的最后一步,就是把孩子们送去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学(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
当时西澳大学的校长很满意青云班的成绩,愿意给全班学生奖学金抵扣学费,青云计划负责给学生们提供贷款支付房租,但孩子们的生活费需要由家庭支付,或者自己打工挣钱,一年约5万人民币左右。
这5万块钱难倒了班上一半的家庭,有10个孩子临到关头放弃了去西澳大学留学。
最终,24位学生,有北京户口的2个孩子顺利地上了北大或出了国,剩下的一部分孩子去了西澳大学,还有几位磕磕绊绊,最终在国内上了本科或专科,极少的人在升学过程中退出青云计划,只读到高中或没了下落。
但青云班的教育经历,还是给孩子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澳洲读书的孩子们还是“一如既往地穷,还是舍不得花钱”。几乎所有人都是一边上学一边打工,或者送外卖,或者在餐厅。但他/她们都是踏实努力的人,大多数人都还想再读一个研究生学位。
△ 青云学子计划的主人公之一,后来在西澳大学读书
当年成绩最好、最有希望的一个女生,放弃了留学,回到江苏老家,复读了两年,考上了北京一所211大学,凭借自己的力量,重回轨道。
虽然她的家庭长期处于困窘和颠沛之中,她跟着父母四处漂泊,中途还退出过青云计划,她并不自怨自艾,反而认为自己享受了另一种“特权”——虽然没有很好的经济能力,但她有一对上过大专的父母,她从他们身上继承了一些读书的天分,还是考上了不错的大学。
一位既没有出国,也没有考上国内大学的孩子,对家里人说:“放心吧,就算我不上大学,我的见识也比一般大学生多,知识比他广。”
19岁的他凭借英语好,去了一家培训机构,现在是成都一所培训学校的主管,总部在上海,未来还要把他培养成分校校长。
就像一位孩子所说的,不管别人怎么看,他觉得青云计划是成功的,因为它教会了他/她们做一个向上的、正直的人。
贫穷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不是一个人的本质,就像风吹弯树枝,不改变树的本质。
拿出改变的勇气,心怀希望,大步向前,总有一天会发现我们离最初狭隘的一隅已经很远很远了。
我想这也是庞志芹女士留给庞众望最宝贵的精神之一,永远保持乐观,永远向前看。
“从小到大,
感觉我妈妈教我的很多,
她说过你面对什么,
你就要去解决什么,
因为你总是要走下去的。
很多东西是无法选择的,
但是我可以自己,
选择我自己的未来。
我给我自己的压力,
绝对就是动力,
会让我更加努力向前看,
我就是想去证明,
我自己可以改变我的家庭。”
参考资料,向上滑动阅览
1、央视面对面. 庞众望:长大成人
2、央视新闻. 庞众望:值得我骄傲的东西,在未来等着我
3、John Jerrim, Maria Palma Carvajal, What happens to bright 5-year-olds from poor backgrounds? Longitudinal evidence from the Millennium Cohort Study,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Volume 97, 2025, 101038.
4、人物杂志. 林松果. 《一群穷孩子的人生实验》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