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真心提醒!正确看待孩子入园“分离焦虑”,才是家长明智的做法

发布时间:2025-09-08 05:50:08  浏览量:2

又是一年入学季,幼儿园门口熟悉的场景再次出现:孩子抱着爸爸妈妈哭闹不撒手,爸爸妈妈也是一步三回头,这种孩子初次入园的哭闹就是典型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因入园导致生活规律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焦虑情绪体验。是孩子入园阶段常见的心理反应,家长需理智对待。

根据《儿童心理学》相关资料显示,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分离焦虑,不外乎是三种情况:对爸爸妈妈的依恋、幼儿园老师的约束、自己能力较差等等,都可以引起孩子分离焦虑的情绪。家长要做的,就是针对不同的焦虑情绪,做出正确的引导。

同时,焦虑是很容易传染的情绪,一般来说,家长越焦虑,孩子在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适应性也越差。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之前,父母要先调整好心态,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要正确对待,用科学的应对方式,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一、对爸爸妈妈的依恋

这类孩子,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会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警觉与怕生的表现,对陌生甚至新奇的环境没有兴趣,当父母离开时,会表现出不安、沮丧或哭闹,由此,会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

应对:

1、建立安全感

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可以抱着孩子说“妈妈知道你会舍不得妈妈,有点害怕,妈妈也会想你。”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看见、被认可,内心的不安会有一定的缓解。

2、按时接园

孩子对时间的概念模糊不清,家长要把接孩子的时间交代清楚,可以告诉孩子,“等你在幼儿园吃完晚饭,妈妈就来接你”,或者说“等你吃晚饭时,妈妈就来幼儿园门口等你,吃完后第一个接你。”等等,这样有固定的时间,尽量准时到达,让孩子有期待,会使孩子的分离焦虑大大缓解。

二、幼儿园老师的约束

这类孩子在家可以任性而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在幼儿园不得不受老师的约束,而产生分离焦虑的情绪,

应对:

采用温和坚定的方式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对孩子要有一定的约束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自理能力较差

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3岁的孩子应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穿衣、如厕、收拾玩具等等,如果孩子这些能力不足,老师又照顾不过来,孩子遇事自己不会处理,也会有分离焦虑。

应对: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哪方面能力不足,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做事的乐趣。自理能力强了,孩子的焦虑就会缓解。

孩子从熟悉的家庭,自己的“安全港湾”来到幼儿园一个陌生的环境,有陌生的老师及不认识的同伴,还有与家里完全不同的生活节奏,会引起孩子的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家长要做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接纳孩子的焦虑,理解孩子分离焦虑背后的的需求,用心引导孩子,相信孩子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

其实,孩子上幼儿园的分离焦虑,不仅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道坎”,也是家长“放手”的过程,家长的理解、耐心和科学引导,会成为孩子勇敢走向集体生活的“底气”。相信孩子会给你自信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