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学校负责学习,家庭负责陪伴”:明晰家校职责才能家校共育

发布时间:2025-09-06 20:00:44  浏览量:2

“学校负责学习,家庭负责陪伴。”2025年9月4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倡议《把学习交给学校,把陪伴留给家庭》,提出把学习交给学校,学校就应做到作业控量、全批全改,辅导答疑;把陪伴留给家庭,家长应对孩子做到情感陪伴、健康守护、科学养育。

据报道,该倡议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师不得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学生作业,不得给学生布置“打卡式”作业,不得要求家长上传作业视频。家长落实好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构建和谐和睦家庭关系,不干预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安排。

这其实不应只是倡议,而是明确的学校办学、家校共育规范。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家长过多参与学校教学事务、家长焦虑加剧、亲子关系紧张、家校矛盾冲突增多的问题。这背后的原因是家校职责错位。要推进家校共育,就必须明晰家校不同的职责,并各司其职,形成育人合力。

家长过多参与学校教育事务,首要责任在学校。学校、老师以家长要关心学生学习为名,给家长布置监督、批改孩子作业的任务,随着通信工具不断发达,学校老师还把本来布置给孩子的作业,布置给家长,要求家长上传孩子作业等。

这就把家长变为教师的“助教”,成为校外作业批改员、监督员。随着家长深入卷入学生学习、作业事务,家校共育的效果却越来越差,亲子关系与家校关系都存在恶化的趋势。

在亲子关系方面,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就是学习关系、作业关系,家长全力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排名,包办孩子除学习之外的一切,让孩子全心学习。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源于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与亲子关系矛盾。

在家校关系方面,家长被学校老师“教育”要重视孩子学习。家长们已不满足于只批改孩子作业,而是介入到学校教育事务中。包括分班、安排座位、更换班主任、调整科任教师,家长都要干预,还有家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手画脚,这严重影响学校办学,影响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2018年年底发布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科学合理布置作业。作业难度水平不得超过课标要求,教师不得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再次明确,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这就是从加强作业管理,改变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做起,调整家校关系。

但是,从现实看,不少教师虽然抱怨家长过多介入教育事务,却依旧存在给家长布置作业,让家长批改作业、上传作业的惯性。因此,做到“把学习交给学校,把陪伴留给家庭”,关键在规范教师布置作业行为,要严格杜绝教师给家长布置作业,把自己应该完成的批改作业任务交给家长。

这并不是说家长就不参与学校事务。学校事务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教学事务,具体包括教材编写、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评价、学业评价,这应该由学校、老师负责。从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与教师教育教学自主权出发,家长不得干预学校老师的具体教学。学校教学事务不需要家长参与,不懂教学的家长乱干预、瞎指挥,会令学校教师难以正常开展教学,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另一类是非教学事务,具体包括校服采购、食堂卫生、校园安全等,则应让家长参与监督、管理。早在2012年,教育部即要求中小学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并赋予家长委员会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的职责。在针对校服管理、食堂管理工作的有关意见中,教育部都要求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如校服管理工作,要求学校成立由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家长或家委会、学生和社会代表多方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负责评分选用、采购、监督等工作,其中学生和家长代表占比不得低于80%。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要求成立学校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

按教学事务与非教学事务划分,强化教师对教学事务的主导作用,以及家长对非教学事务的参与监督作用,这是职责分明推进家校共育的基本原则。而现实中,家长参与多的是教学事务(监督、批改作业),反而非教学事务参与少,而且参与非教学事务,也不是监督,而是做维护校园安全的“志愿者”“义工”等,家长质疑是“被自愿”。

所以,明晰家校职责边界,对推进家校共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显然不应该只是倡议,而需要从两方面加以推进。一是要通过依法治教、规范办学,强化家校的不同职责。教师给家长布置作业,不是可选的自主行为,而是违规行为,这不属于倡议范畴,不是教师可做可不做,而是教师必须落实的教学规范。在具体落实时,可能会存在一定阻力,如习惯了批改孩子作业的家长质疑学校老师为何不布置作业了、作业为何少了等,针对这些质疑,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明确回应:这属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主权,而不是担心出舆情,就不严格执行作业管理规定。同样,家长要求学校必须按自己的意愿配置班主任,如拒绝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也不属于家长的合法权利,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可依法拒绝。

二是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把建立能有效发挥办学监督作用的家长委员会,作为现代学校制度的一部分。当前一些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只是摆设或工具,并没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作用。要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作用,需要由全体家长民主选举家长委员会成员,并赋予家长委员会独立履行办学监督的职责。

这可让“学校是学校、教师是教师、家长是家长”,而不是职责边界模糊、职责错位。在此基础上,家庭教育也才能回归。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是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与生存教育等做人的教育,每个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人格健全、身心健康,而不是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当然,也会有家长质疑,在当前的“唯分数论”“唯学历论”评价中,就是学校老师不布置作业,家长也有严重的教育焦虑,他们会主动关注孩子学业,辅导孩子作业,甚至给孩子报校外辅导班。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规范办学、厘清家校职责是重要的第一步,这有助于治理当前存在的教育乱象,适当恢复教育生态。要进一步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需要在规范办学基础上,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摆脱“分数至上”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