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微光,照亮乡村留守儿童成长路
发布时间:2025-09-06 18:50:24 浏览量:2
以青春微光,照亮乡村留守儿童成长路
——童伴星光志愿服务队
2025 年 7 月 19 日,西安培华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三下乡” 童伴星光志愿服务队怀揣着对乡村教育的热忱与对留守儿童的牵挂,踏上了乾县周城镇黑里村的土地。这支由学前教育专业学子组成的队伍,带着精心准备的教学方案与赤诚之心,在黑里村乡村小学开启了为期十日的暑期社会实践。他们深知,乡村留守儿童不仅需要知识的滋养,更渴望陪伴的温度与成长的引导。为此,服务队创新融合奥尔夫教学法与本土文化,设计了粘土创作、音乐律动、AI 互动等多元活动,既想用专业能力填补乡村艺术教育的空白,也想以陪伴回应孩子们对情感联结的期待。阳光下,队员们忙碌的身影与孩子们好奇又羞涩的目光相遇,一场关于教育帮扶、双向成长的温暖故事,由此缓缓展开。
一、精准对接,筑牢教育帮扶基础
抵达黑里村乡村小学后,服务队没有急于开展活动,而是第一时间与校方完成对接。队员们围坐在一起,细致询问留守儿童的日常作息、兴趣偏好与学习需求 —— 哪些孩子性格内向、哪些孩子喜欢音乐、哪些孩子对动手创作充满热情,这些细节都被一一记录。“只有真正了解他们,我们的付出才不会是‘空中楼阁’。” 队员们在日志中这样写道。
随后,服务队又来到新世纪小学,与校长围绕教学实践、学生关怀展开深入交流。校长坦言,乡村学校在艺术课程设置、课堂互动设计上存在局限,孩子们普遍缺乏展示自我的平台。队员们则结合前期观察,反馈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 “小特点”:有的孩子虽然不敢发言,却会用画笔表达想法;有的孩子节奏感很强,听到音乐就会不自觉律动。双方就 “如何让课堂更生动”“怎样鼓励孩子大胆表达” 等问题反复探讨,最终形成了 “以兴趣为导向、以互动为核心” 的教学共识。这次交流让队员们更加坚定:教育帮扶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要与学校同频共振,才能让每一份努力都落到实处。
二、多元课堂,让成长在体验中绽放
“老师,你看我的小花会‘开花’!” 在粘土创作课上,一个小男孩举着自己捏的 “会变形” 的粘土花雀跃地喊道。这堂课以 “自然与生活” 为主题,队员们没有设定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有的孩子还原了村口的老槐树,有的孩子捏出了和伙伴们玩耍的场景,还有的孩子用五彩粘土做了 “会飞的房子”。当孩子们为了 “搭建一个村庄” 而自发分工合作时,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创造力从不是刻意培养的,只要给足空间,它就会自然生长。
而奥尔夫 “桃花朵朵开” 声势活动,则让课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桃花开 3 朵!” 随着队员的指令,孩子们立刻三三两两抱在一起,用拍手、跺脚、拍腿的节奏回应。当旋律响起,他们模仿花开的舒展、风吹的轻盈,原本羞涩的孩子渐渐放开了手脚,连平时最安静的小女孩都跟着节奏轻轻晃动身体。“看着他们从拘谨到投入,眼睛里闪着光,我们突然明白,音乐真的能打破距离。” 队员们在分享时说。
三、AI 互动:用科技连接好奇心
实践第六天,服务队带来了另一份 “惊喜”——AI 交互设备。“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会眨眼?”“恐龙最喜欢吃什么?” 孩子们围在设备前,把藏了很久的 “小问号” 一个个抛出来。当 AI 用故事解释自然现象时,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当那个平时腼腆的小女孩问 “怎样才能学好画画”,得到耐心解答后悄悄画下笑脸时,队员们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这场特殊的调研,让服务队看到了留守儿童对世界的渴望。“他们的问题里藏着对知识的向往,而科技成了我们倾听他们心声的桥梁。” 队员们意识到,乡村的孩子与外界的距离,或许只差一个被倾听的机会。
成果汇演:双向奔赴的成长礼赞
十日时光接近尾声,一场名为 “童伴星光成果展” 的文艺汇演,成了最好的总结。教室里,彩色气球串起了孩子们的期待,也系着队员们的不舍。两个女孩起初怯生生地念诗,声音却渐渐清亮,字里行间满是对田野与星空的想象;三个女孩跳着自编的舞蹈,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对热爱的执着;最后一首合唱,从紧张的起调到众人和声,笑声与歌声交织成最动人的旋律。
看着孩子们脸上未褪的红晕和眼里的光,服务队忽然读懂了这场实践的意义:“我们带着知识而来,却被他们的勇敢与真诚深深打动。这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照亮 —— 他们让我们明白,最简单的舞台,能承载最蓬勃的生命力。”
结语
十日实践,童伴星光志愿服务队用粘土捏出了创造力,用律动唱响了快乐,用 AI 连接了好奇,用陪伴温暖了童心。他们不仅为乡村留守儿童填补了艺术教育的空白,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自信与向往的种子。而队员们也在这片土地上读懂了:青春的价值,在于用专业回应时代需求,用热忱守护每一份童真。未来,这份 “星光” 将继续传递,让更多乡村孩子的成长路上,有温暖相伴,有梦想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