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疾控提醒您】避免儿童伤害,家中这些安全隐患,你了解多少~
发布时间:2025-09-05 12:17:31 浏览量:1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
但交通事故、跌倒、溺水等常见非故意伤害,以及虐待、暴力、自杀等故意伤害,都可能给孩子带来终身的身体障碍和心理创伤。
每一位家长、老师和社会成员都应成为儿童安全的“守护者”,提升防护意识、识别潜在风险、掌握基本的急救及干预知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儿童伤害的发生。
下面我们介绍一些常见的儿童伤害类型,以及预防措施。
01
常见儿童非故意伤害
类型及预防措施
1.交通事故:
是指在道路或停车场等其他公共通行场所内发生,涉及至少一辆行驶车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造成人员伤亡、车辆或财产损失的事件。
预防措施包括:
★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玩耍;
★乘车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不抱孩子坐车;
★骑电动车、自行车搭载儿童时,为其佩戴头盔。
2.跌倒:
指突发、不自主、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倒在地上或更低平面上的事件。
预防措施包括:
★为家中窗户、阳台加装防护栏;
★避免让孩子独自在高处玩耍;
★地面保持干燥整洁,避免滑倒。
3.溺水:
指人体淹没或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导致呼吸道被液体堵塞或因喉头痉挛引发气道关闭,进而造成氧气急性缺乏,引起窒息、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的过程。
预防措施包括:
★在家长(监护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不可让孩子独自在水边玩耍;
★游泳需选择正规场所,不可游野泳;
★及时清空家中水桶、浴缸等容器。
4.烧烫伤:
指人体接触高温物体(如火焰、热水、蒸汽、滚烫的固体等)或受到热能(温度超过机体耐受阈值)急性作用,导致皮肤、黏膜及肌肉、骨骼等深层组织受到损伤的过程。
预防措施包括:
★热水壶、热汤等高温物品置于儿童无法触及之处;
★锁定饮水机热水开关;
★教育孩子不玩火、不触碰电源;
★牢记“冲、脱、泡、盖、送”烧烫伤急救五字诀。
5.窒息:
指因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呼吸功能障碍或氧气代谢异常,导致人体无法正常获取氧气或排出二氧化碳,进而引发全身组织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及器质性损伤的急性病理过程。其核心机制是氧气供需失衡,短时间内即可危及生命。而儿童较容易发生的是异物窒息。
预防措施包括:
★不给幼儿喂食坚果、果冻等易噎食物;
★小玩具、硬币等小物件应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学习海姆立克急救
02
警惕自杀自残等
故意伤害
除了非故意伤害,我们更不能忽视自杀自残等故意伤害,其对青少年造成的心理残疾往往比身体残疾影响更为深远。
1.识别预警信号
言语上:直接或间接表达“不想活了”“没有我你们会更好”,或频繁谈论死亡相关话题;
行为上:赠送珍爱物品、整理个人物品、突然的情绪平静、出现自残伤痕、孤立自己、沉迷于消极主题的文艺作品;
情绪上:长期的情绪低落、焦虑、易怒、绝望、自我价值感低下。
掌握预防措施
重视心理健康: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不要将孩子的情绪问题简单归结为“矫情”或“青春期叛逆”;
保持沟通:以倾听代替批评,主动关心孩子的情绪状态;
寻求专业帮助:一旦发现预警信号,应及时联系学校心理老师、医院心理科或专业心理咨询师。也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如12320卫生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台)。
营造支持环境:建立温暖包容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永远是安全的港湾。
03
营造安全环境
人人有责
预防儿童伤害事件的发生,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安全网络。其中,家庭、学校与社会作为三大支柱,肩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
家庭:排查家中安全隐患,为孩子营造一个物理和心理上都安全的成长环境。
学校: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心理健教课程,建立反欺凌机制,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社会:社区应加强儿童活动区域的安全管理,完善举报和监督机制,共同织密儿童保护网。
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防护意识,掌握急救技能,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远离伤害,以健康的姿态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