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启动三年行动全面提升儿科医疗服务,2027年实现儿童大病不出市
发布时间:2025-09-05 12:19:22 浏览量:1
日前,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正式印发《东莞市“儿科医疗服务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未来三年将通过六大方面18项重点任务,全面完善儿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根据方案,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将全部提供儿科服务;到2027年底,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将在镇域内解决,重大疾病在市域内得到救治,群众就医获得感将显著提升。
完善体系:扩容资源与夯实基层并进
在扩容儿科服务资源方面,东莞将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创建高水平专科医院,并要求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中医医院按标准配备儿科设施,科学规划门诊、急诊和病房。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设夜间儿科门急诊服务,进一步满足不同时段就诊需求。
基层服务能力同样被列为重点。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须设置独立儿科诊室或诊区,100%提供儿科常见病诊疗服务。此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将接受儿童常见病诊疗培训,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也将进一步做实。
针对儿科危急重症救治,东莞将依托市儿科及小儿外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市新生儿重症医学专业质量控制中心,持续推进危重症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强化早期识别、转诊和救治能力,实现三级救治网络无缝衔接。多学科诊疗模式也将推广,市儿童医院将探索儿童期重大疾病至成年阶段的延续治疗。
新生儿疾病筛查体系将进一步健全。方案提出推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建设,规范“筛—诊—治”全链条服务,持续提高筛查率、诊断率和治疗率。此外,东莞还将提高罕见病诊治能力,推动串联质谱筛查、全外显子测序等技术下沉,加强家庭医生对罕见病的识别和转介,提倡“生命全周期”管理及婚前基因筛查。
强化队伍:培训与激励双管齐下
儿科医师队伍建设是缓解“儿科医生荒”的关键。方案指出,东莞将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儿科人才培养,依托市儿科及小儿外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加大儿科医师转岗培训力度,鼓励临床专业医师经培训合格后增加儿科执业范围。中医儿科人才也将通过师承方式强化培养。
在激励和保障方面,医院需在奖励性绩效分配上对儿科专业给予倾斜,保障儿科医务人员待遇不低于本院临床同岗医师平均水平。儿科专业还将被纳入东莞市事业单位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增强岗位吸引力。
深化医联体:构建分级诊疗与资源共享网络
东莞将构建以三甲医院和区域中心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儿科医联体,到2027年底实现市内各片区儿科医联体全覆盖。医联体内将明确功能定位: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三级综合医院聚焦危重症治疗、教学和科研;镇街医院加强常见病、多发病规范化诊疗和急救处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承担疾病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
医联体建设还将深化内涵,三级医院需向基层提供远程医疗、教学、培训等服务,每年推广2~3项适宜技术(含中医技术),规范4~5个常见病单病种诊疗流程,并开展儿科危急重症及ICU急救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基层救治能力。
优化体验:建设儿童友好医院与智慧医疗
在优化就医体验方面,东莞将推动提供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的医院按照《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指南》开展建设,从建筑设计、装饰色彩到游戏角落、阅读空间、母婴室等设施,全方位满足儿童需求。二级以上儿童友好医院还需建立0~3岁危重症患儿24小时救治绿色通道,落实“先救治后缴费”。
智慧医疗将成为提升服务效率的重要手段。方案要求强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儿科服务中的应用,提高预约诊疗精准度,提供智能就医咨询、分诊、陪诊等服务,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
提升能力:重大疾病诊疗协作与中西医结合
围绕儿童重症、肿瘤、血液病、罕见病等重大疾病,东莞将组建诊疗协作组,健全市级诊疗协作网络体系,强化“数智化”管理和单病种质控评价,2027年底前实现协作网全覆盖。
中西医结合服务也将进一步推广。三级综合医院、二级以上中医院和儿童专科医院需设立儿科中医门诊或中西医联合门诊,推广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适宜技术。全市将建设不少于2个市级儿童中医药服务示范点,2027年底前实现中医适宜技术全覆盖,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需达到国家绩效目标。
应对高峰:动态调配与数据监测防挤兑
针对季节性就诊高峰,医疗机构需制定应对预案,在疾病高发期建立平急转换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必要时增设夜间门诊和临时输液区。候诊时间超过2小时须启动应急机制。
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在高峰期间需监测患儿就诊等候时间,及时调配人员支援,并逐步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实时监测和资源动态发布,引导错峰就诊。市镇两级疾控中心将加强监测预警,统筹床位资源、储备可转换床位,指导基层药品储备和人员培训,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控责任。
通过三年系统推进,东莞有望显著增强儿科医疗服务可及性、连续性便利性,全面提升市民就医获得感与满意度。
市卫生健康局表示,该方案实施范围覆盖全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类医疗机构。各镇街(园区)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资源支持措施落地,并加强调研指导和效果监测评估,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