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不读书有什么区别?40岁后我终于看清了
发布时间:2025-09-05 08:29:03 浏览量:2
前阵子和闺蜜一起逛街,路过一家美术馆,她望着墙上那幅油画感叹:“画得真像,颜色真美。”而同行的表姐却能一眼看出光影的运用,还谈起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连美术馆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多聊了几句。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读过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看到的世界真的不一样。不是谁更高贵,而是读书的人用文字为自己搭起了一座桥,通往更辽阔的天地。
作家梁晓声曾说,读书的意义不在于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当生活把你打回原形、陷入低谷时,能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邻居张姐去年被裁员,丈夫又突发胃病住院,家里的重担全落在她肩上。她白天在医院奔波,晚上做兼职补贴家用,却从不抱怨。后来才知道,她每晚都会抽出半小时读《平凡的世界》。她说:“看到孙少平在工地上那么苦,还坚持读书,我就觉得再难也能熬过去。”而周大哥生意失败后整日借酒消愁,觉得人生无望。别人劝他看书调整心态,他却说:“看书能看回钱来吗?”直到现在,他仍困在过去的阴影里走不出来。读书不能立刻改变现实,但它能在人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面对困境,不读书的人容易被情绪淹没,而读书的人却能从别人的故事里汲取勇气,把苦难熬成转机。
上个月小区因停车位闹得不可开交,有人坚持“先到先得”,有人主张“老人优先”,争得面红耳赤。隔壁的陈老师没有参与争吵,而是在业主群里提出:“国外有些社区采用轮换制,既公平又灵活,我们不妨参考。”大家采纳建议后,问题很快解决。后来我问他怎么想到的,他笑着说:“之前读《城市社会学》时看到过类似案例。”那些只盯着自身利益的人,因缺乏知识储备,只能困在狭隘的视角里。读书的人却能跳出情绪,用更开阔的眼光看待问题。同样看一朵花,有人只说“好看”,有人却能体会“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诗意,这就是认知的差距。
退休后的王大爷每天晒太阳、闲聊琐事,觉得日子无趣又漫长。而楼上的李阿姨却报了老年大学,照着书学做西餐,还翻译了一本儿童绘本。我问她为何如此充实,她说:“书里的世界太大了,《人类简史》还没读完,哪有空无聊?”读书的人精神世界永不荒芜,他们能与古人对话,能随文字远行,哪怕独处也热气腾腾。毛姆说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进去歇一歇,重获安宁。
表哥在国企做技术岗,公司引进新系统时,许多老同事因学不会被调岗或退休。他却迅速掌握,成了技术骨干。别人问秘诀,他说:“我常看《工业自动化技术》,新系统的原理早就了解。”而那些拒绝学习的人,终被时代落下。社会变化飞快,唯有持续读书,才能不断更新认知,不被淘汰。读书就像给大脑充电,电量充足,才能走得更远。
其实读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自己更通透、更有力量。不必非要读名著,一本菜谱、一本游记,只要带来新知,就有意义。别再说没时间,每天读二十分钟,日积月累,那些文字终会化作你眼中的光,心中的底气,让你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