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不好是一种病?千万学龄儿童困境等待破局
发布时间:2025-09-04 16:16:05 浏览量:1
仅仅一个学期,9岁的小雨就变了。
课上,他会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课间,他不再和同学打架。他还会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随堂考试,不再没写完就提前交卷。
半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小雨是深圳市龙华区一所公立小学三年级学生,6岁确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即多动症),课堂上会走来走去,或插嘴打断老师讲课,几乎从不完成课堂作业。在小雨妈妈的委托下,今年2月,大米和小米派影子老师入校陪伴小雨。一个学期下来,小雨的变化让人惊喜。
小雨的情况并非个例。2021年5月,我国开展了首个关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显示,ADHD的患病率为6.4%,这意味着,每50个孩子中可能就有3个 ADHD。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与心理健康中心主任杨斌让介绍,有特定学习障碍的儿童约占学龄期儿童的5%-15%。
令人担忧的,还有数量庞大的孤独症儿童。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其中0-14岁约为200万,他们同样面临融入学校的难题。
由于特需儿童评估体系不完善、融合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失衡,加之部分家长与普校老师缺乏融合教育的系统知识,许多学龄阶段的特需儿童未能得到及时干预与支持,部分孩子出现情绪行为问题、学业跟不上、社交孤立等状况。
如何帮助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无忧上学”,成了不能回避的问题。
个案:“他不是故意捣乱,只是需要帮助”
小雨二年级时,妈妈开始入校陪读。她发现,小雨常与同学爆发冲突,一言不合就动手打架。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行为,小雨妈妈有时忍不住把他叫到外面批评,而小雨对此充满对抗情绪,全然不服妈妈和老师的管教。
转变发生在今年三年级下学期。在小雨妈妈的委托下,大米和小米派康复师贲芮作为影子老师入校陪伴小雨。入校第一周,贲芮一边细致观察小雨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和同学的相处方式,一边慢慢与小雨建立信任。
一节数学课上,贲芮发现小雨对分数很感兴趣,却常因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便轻声提醒进度,在他卡壳时适时引导他寻找答案。这种陪伴让小雨逐渐意识到,眼前的老师不是来管教他的,而是同他一起解决以往独自应付不了的难题。
贲芮观察到,小雨平均一节课会插嘴五六次,她和小雨约定,课堂上做到不插嘴三次,就能换一支笔或一块棒棒糖。
除了“行为契约”, 贲芮和她的督导还为小雨准备了“心愿存折”,涵盖了一系列更具体、更广泛的行为目标,比如上课保证连续10分钟专心听课不插嘴、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随堂考试认真答完全部的题,不提前交卷等。小雨每完成一项,就可以盖一个章,一周内集满规定数量的印章,可以兑换奖励。
三个月后,小雨上课插嘴的频率大大降低,不再在课堂上随意走动,作业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课堂上完成一部分。
贲芮说,“作为影子老师,不光要帮孩子改善专注力和学习习惯,更要教他们怎么化解同伴间的冲突,顺利地融入班级。”遇到其他小朋友孤立或歧视特需儿童时,她会向普通孩子们解释背后的原因,让大家多些包容和理解,而不是把特需儿童看成怪物,针对、欺负他们。
在学校做影子老师时,贲芮也遇到了其他陪读家长,看到小雨的变化,他们跑来请教,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陪读家长开始觉得只要管好孩子,不惹事就好,其实孩子上课时,是有专业的方法给到孩子帮助的。”贲芮说。
困境:融合教育政策与现实梗阻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陷入学习困境?
香港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与辅导系副教授刘铎长期深耕认知发展及相关困难研究,他指出,儿童学习困难的成因复杂,大致可归为三类:一是认知神经障碍性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阅读障碍、书写障碍等;二是心理因素,如焦虑、学习动机低下等;三是环境因素,如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
刘铎教授进一步解释,狭义的学习困难特指特定学习障碍(specific learning disorder,SLD),即由神经发育性障碍引发的学习困难,按临床表型可分为阅读障碍、书面表达障碍、计算障碍等。而广义的学习困难则涵盖特定学习障碍及其他所有原因导致的学业不良现象。
这些数据与研究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焦虑与挣扎。当特需儿童的成长需求逐渐被社会看见,政策层面也开始积极回应。2022年,教育部发布《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明确提出要遵循特殊儿童成长规律和特殊教育发展规律,加快建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体系。
地方政府也在跟进。2023年4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圳市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逐步扩展特殊教育服务对象,将学习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等特殊需要儿童纳入服务范围;建立助教陪读制度;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实施力度,推动地方融合教育发展。
但现实中,由于特需儿童评估体系不完善、融合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失衡,加之部分家长与普校老师缺乏融合教育的系统知识,许多学龄阶段的特需儿童未能得到及时干预与支持,部分孩子出现情绪行为问题、学业跟不上、社交孤立等状况。
刘铎教授认为,实现特需儿童无忧入学,需要一套涵盖学前能力评估与筛查、入学后精准干预且持续支持的系统化方案,以专业的干预逻辑衔接家庭与校园场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
探索:特需儿童在校频繁被投诉,把学习力训练搬进校园
家长头疼,老师发愁。
张老师在深圳市南山区一所公立小学工作,从教近20年,张老师坦言,学校越来越多特需儿童。在她班上,有2个孩子确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其中有个孩子有情绪问题,跟同学相处不了,家长频繁收到投诉。作为老师,她希望能够接受专业训练,“不是孩子出了问题再去学。”
也有学校在探索把这类训练搬进校园。大米和小米在深圳未来小学、坂田实验学校、玉龙小学、红岭小学、华育小学、杭州拱墅区18所小学和幼儿园等学校开展“入学无忧计划”,提供融合教育。其中,最受欢迎是学习力训练,比如专注力训练、读写力提升等。
大米和小米学习力产品负责人顾韡,是国内第一批就读康复治疗专业的大学生,后又在美国杜肯大学攻读康复学科(作业治疗方向)的硕士学位。在工作中,顾韡接触到很多看起来聪明伶俐,但一上学就问题百出的孩子:写字左右颠倒,认字困难、看完就忘,或者根本集中不了注意力。
顾韡介绍,大米和小米学习力体系围绕学习困难最常见类型和问题(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阅读困难、书写困难、数学学习困难、社会参与和情绪管理困难、缺乏学习习惯和动机、厌学等),分为五大训练模块:感知觉&注意力、阅读、书写、语言&数理逻辑、社交情绪。
刘铎教授此前参与了大米和小米学习力课程师资团队的授课与培训。学习力课程从教师端和家长端双管齐下:既为一线教师、班主任提供特需儿童情绪行为管理、学业支持、融合教育实践等专业指导,同时为家长提供IFP(个别化家庭支持计划)、居家课程、远程督导与咨询,助力构建家校联动的融合教育支持网络。
2025年4月17日上午,大米和小米学习训练走进深圳市龙岗区一公立学校。十几个有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参与了为期8周的公益训练。“学校会接到各类投诉,经过了解发现,由特殊儿童引起的问题比较多。这是困扰老师很大的一个因素,我们就在考虑怎么把这个困难降下来。”该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特需儿童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了他们的成长,学校希望借助大米和小米的专业能力,提升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基。
“6月底训练结束后,85%的孩子提升了阅读能力,57%的孩子提升了书写能力。”顾韡介绍。
行动:“入学无忧”计划构成支持网络,融合教育改善特需儿童状况
今年3月,大米和小米深圳民治中心融合教育支持师彭琳荐去深圳市龙华区一公立小学为6名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四年级孩子做干预,10岁的乐乐表现格外突出。
第一堂个训上,彭琳荐就发现,乐乐不能安静地坐5分钟,他的手上永远要拿着一样东西,一支小小的按动笔在他手上按得“嘎达嘎达”没停下过。
学校老师还反映,乐乐有着比较严重的情绪行为,在学校里有小朋友和他产生矛盾,乐乐会直接动手打人。融合支持团队先通过个训改善乐乐的情绪问题,引导乐乐去辨别反思之前自己的不恰当行为,进而让他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去处理和同学之间的矛盾?
5月底,在情绪行为得到改善后,乐乐融入了集体训练。到7月入校支持项目结束后,乐乐的老师反馈,他基本改掉了和同学动手的情绪问题行为,原来在课堂上随意离开座位走动的他,现在可以专注地听课,甚至有时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即将在今年9月入学的7岁男孩点点,比同龄孩子晚了一年走进小学,他在2岁时确诊中度自闭症。2024年12月,点点妈妈带着点点来到大米和小米,希望改善点点的社交沟通、专注力以及面对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更好地融入普校环境。
在大米和小米深圳南油中心学龄支持训练中,康复师和点点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实际情境让点点体验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感受——比如有小朋友摔倒了,你是选择扶他起来还是站在一旁嘲笑他?通常由康复师演绎不恰当的行为,点点掌握主动权去点评老师的行为。这个切身演绎的过程不仅锻炼了点点的社交沟通能力,也让他体会到什么叫做换位思考和同理心。大米和小米督导余炜还带点点练习了诸如“作出决定”“自我保护”“自我监督”等目标,拓展点点入学后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场景。
从学前的入学准备,到入学后的课堂适应与集体融入,再到长期的家校协同支持,大米和小米“入学无忧”计划的三大训练体系,为不同特质的特需儿童提供科学的干预方案,推出至今已经在全国帮助了2万多名孩子融入课堂。
“我们希望不仅能帮助小树、乐乐、点点这样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也希望推动社会对特需儿童增加理解与包容,为中国融合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提升注入专业力量。”顾韡表示。
联动:三个方向破局,为特需儿童搭建完整的支持体系
“通过及时恰当的干预,发掘特需儿童的个人潜力,他们成年后步入社会完全能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香港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与辅导系副教授刘铎长期深耕认知发展及相关困难研究,他认为“融合教育模式不应单一聚焦孩子的缺陷,而是应该结合他们自身的多样性特点与差异化禀赋,提供适切的教育资源和引导方式,让这部分孩子获得适合他们的成长发展机会。”
如何为特需儿童搭建完整的支持体系?刘铎教授认为,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努力。第一是师资和专业人员培训。在香港的公立学校,教师都需接受融合教育知识培训。第二是系统的建立,以香港为例,每个学校设有“特需教育协调员”岗位,专门负责统筹全校的融合教育工作。同时,教育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及社工等专业人士也会为学校提供支持,共同织就一张全面科学的融合教育支持网。第三是科普。刘铎教授认为,给特需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融合环境,不会觉得被歧视,这不仅需要法律法规层面支持、保护,也需要通过不同渠道向公众宣传和科普,让每个人建立这方面的认识。
“真正的融合教育,核心不仅在于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更在于构建家校协同的支持系统,让特需儿童的成长需求被真正看见。”刘铎教授表示。
(小雨、乐乐、点点均为化名)
晶报记者 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