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再玩一会儿,有2种回答,伤孩子最深
发布时间:2025-09-02 17:24:02 浏览量:2
在家里,孩子玩得正开心,突然到了睡觉的时间。
他抬头看着你,满眼期待地说:“妈妈,我想再玩一会儿。”
这时候,很多父母都会纠结,到底是要坚持规则,还是满足孩子的请求?
这一个小小的瞬间,其实隐藏着很大的育儿学问。你会怎么做呢?
大多数宝妈都遇到过类似场景。孩子玩得不亦乐乎,马上就要休息了,却想继续玩。
很多人下意识会说:“不行,快收拾,去睡觉。”
还有一些家长心软:“行吧,再玩十分钟。”
但你知道吗?
专家的研究发现,这看似简单的两种做法,对孩子成长竟然可能有深远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会曾经调查过家庭亲子互动,结果发现:
如果父母总是冷漠拒绝,孩子会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变得敏感、缺乏安全感;
而总是顺从孩子,规则变得可有可无,孩子反而容易变得任性、无序,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个结果让人很震惊,因为我们都希望孩子既有规则感,也能被理解和爱护。
到底什么样的回答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我们来看看这两种常见回答,对孩子内心的影响。
第一种,直接拒绝:“不行,现在必须睡觉!”
孩子听完,可能会委屈、愤怒,甚至觉得妈妈不爱自己。
有时候,孩子嘴上不说,但会变得不情愿配合,甚至以后越来越不听话。
其实,孩子心里想的是:妈妈根本没理解我的感受,只是强硬要求我服从。
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发生,慢慢地,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就会变少,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
第二种,无限妥协:“好吧,再玩十分钟。”
听起来好像很温柔,可是一旦有一次让步,孩子下次就会喊:“再玩一会儿!”
每次都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该停,睡觉时间也拖得越来越晚。
这样下去,孩子根本没有规则意识,不知道什么是原则,也没学会约束自己。
所以,这两种回答,看似极端,其实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如果没有好的方式回应,真的可能不自觉地伤害了孩子。
心理学家戈登曾经说过:“孩子的每一个请求背后,都藏着情感需求。如果父母冷漠回应,孩子会觉得自己不重要。”
但同时,孩子又需要规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成长为有自律、有责任的人。
中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也显示:有明确规则的家庭,孩子普遍自控力更强,情绪更稳定。
所以,育儿的真谛,就是在温柔和原则之间找到平衡。
有个宝妈跟我分享过她的故事。
她女儿每天晚上都舍不得收拾玩具,常常在睡觉前跟妈妈讨价还价。
最开始,妈妈很坚定,每次都说:“不行,现在必须收拾!”
结果,女儿总是拖拖拉拉,收拾的时候还不高兴,还经常哭闹。
后来,妈妈试着改变方式。
她先和孩子共情,“我知道你现在很开心,收拾积木有点难受吧?”
孩子一愣,然后点点头。
妈妈接着说:“你可以再玩五分钟,然后我们一起收拾。”
结果,女儿开心地答应了,五分钟后主动跟妈妈一起整理,还主动说:“明天还可以再玩!”
妈妈发现,只要先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会更容易接受规则,也更愿意配合。
其实,想要既有规则,又不伤害孩子的情感,只需要学会这三个技巧。
第一步,先理解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说“我想再玩一会儿”,不要急着拒绝。
可以说:“妈妈知道你玩得很开心,停下来一定有点不舍吧。”
这样,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情绪上容易过渡。
第二步,设定清晰的规则和选择权。
比如:“你还可以再玩五分钟,之后我们一起收拾,好吗?”
或者说:“我们可以一起把玩具收好,然后选一本你最喜欢的绘本一起看。”
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时间,或者一个有趣的下一步,让他有准备、有选择。
第三步,积极引导,展望后面的活动。
很多孩子不愿意收拾,是因为怕快乐结束了。
但如果你告诉他,收拾完还可以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一起画画、讲故事,孩子会觉得规则不是限制,而是通向更多美好的方式。
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
有的家长觉得必须要严格守时,否则以后管不住孩子;
有的家长心疼孩子,觉得多玩一会儿没关系。
你家孩子会怎么表现?你会怎么回应?
你有没有尝试过先理解孩子的感受,再慢慢协商?效果怎么样?
欢迎大家留言,说说自己的经历,让我们一起学习更好的育儿方法。
1. 每天设定一个固定的玩耍和睡觉时间,让孩子心里有数。
2. 遇到孩子想多玩,先共情,然后给明确的时间限制。
3.制定家庭小约定,比如每天临睡前可以玩到几点,然后一起收拾,最后做一个孩子喜欢的活动。
4.偶尔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顺序,比如先收拾还是先洗漱,让孩子觉得有参与感。
5.如果孩子哭闹,不要急着批评,可以抱一抱,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再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这些方法,既能让孩子体验被理解的感觉,也能让规则成为习惯。
其实,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也常常舍不得结束自己喜欢的事情。
孩子还小,对时间没有很清晰的概念,只觉得开心就不想停下。
他们不是故意要和父母对着干,也不是不懂事,只是需要更多理解和引导。
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很多矛盾就能化解,亲子关系也会变得更好。
其实,规则不是冷冰冰的命令,也不是一味的妥协。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们愿不愿意停下来,认真倾听一下他的感受?
我们能不能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给孩子温暖和安全感?
只要我们做得到,孩子就会学会既尊重规则,也懂得表达情感。
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想再玩一会儿,其实在说:“妈妈,我希望你理解我。”
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机会,先理解,然后温柔引导,孩子会越来越信任我们,也更愿意遵守规则。
让家里的每一次“争执”都变成爱的交流,让孩子在温柔和规则中成长。
亲爱的家长们,下次孩子说“妈妈,我还想再玩一会儿”,你会怎么做呢?
欢迎大家分享你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成为懂孩子、会育儿的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