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腿软、没劲、怕摔倒?老中医说:别放弃!这病有方法调!
发布时间:2025-09-02 10:07:33 浏览量:1
我叫张建忠,今年七十岁,行医满四十年,大半辈子都在跟肌营养不良这类罕见病打交道。
最让我揪心的,就是接诊孩子 —— 他们本该是蹦蹦跳跳、追着阳光跑的年纪,却因为腿软、无力,只能坐在一边,看着别的小朋友嬉笑打闹。
去年春天,12 岁的小宇(化名)和他妈妈走进诊室时,就是这样的场景:孩子低着头,双手紧紧攥着衣角,妈妈红着眼眶说 “张大夫,您救救孩子,他现在连操场都不敢去了”。
这四十年里,我见过太多像小宇这样的患儿,也听过太多 “这病没法治” 的说法。
但《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作为大夫,“救生” 就是我的 “仁”。
我捧着《黄帝内经》《小儿药证直诀》《景岳全书》翻了四十年,结合上百个儿童病例,早就摸透了儿童肌营养不良的 “脾肝肾同调” 之道。
今天,我就以小宇的案例为引,用大白话讲讲中医怎么调治儿童肌营养不良,给更多患儿家长指条实在路。
▼全文3749字 阅读约20分钟 建议音频听
文章篇幅较长,大家耐心读完、听完,定能受益匪浅!
一、初见小宇:儿童肌营养不良的典型症状,藏着 “脾肾两虚” 的根
小宇妈妈说,孩子从 6 岁开始,就比别的小朋友 “软”—— 跑步总落在后面,上楼梯得扶着扶手,到了 10 岁,蹲下去就站不起来,得有人拉一把。
“去年年初,孩子甚至说 “腿没劲,不想上学”,因为在学校里,他没法上体育课,连课间操都只能站在旁边看,还有同学笑他 “走不动路”。
我先给小宇诊脉,脉沉细无力,这是虚证的典型脉象;再看他的舌头,舌体淡胖,边缘有齿痕,舌苔薄白,这是脾虚的表现;我让小宇伸伸手、抬抬腿,发现他膝盖有点打弯,胳膊举到胸前就说 “没劲”,问他有没有腿抽筋,孩子点点头说 “晚上睡觉总抽,抽得疼”。
结合《小儿药证直诀》里 “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的说法,小宇的情况其实很典型:儿童肌营养不良多属 “痿证” 范畴,但核心不是单纯的脾虚,而是 “脾肾两虚,兼肝血不足”。
《黄帝内经》说 “脾主身之肌肉”,脾虚了,气血生成不足,肌肉就像缺了水的庄稼,慢慢萎缩无力;“肾为先天之本”,孩子的肾精来自父母,要是先天肾精不足,再加上后天脾虚,营养跟不上,骨骼和肌肉都长不好;“肝主筋”,肝血不足,筋脉没了滋养,就会抽筋、僵硬。
之前有大夫只给小宇健脾,没补肝肾,所以治了半年都没效果 —— 这是很多家长容易走的弯路,也是我想重点说的:治儿童肌营养不良,得找对根,不能只看 “肌肉无力” 的表面。
二、辨证开方:从 “缓补脾肾” 入手,兼顾肝血,不搞 “猛药强攻”
我常跟患儿家长说,给孩子治病,就像给小苗浇水,得 “慢浇、细浇”,不能用大水冲,不然会把苗冲坏。
儿童脏腑娇嫩,肌营养不良又是慢性虚损病,更不能用 “猛药”,得 “缓补、平补”,慢慢把脾、肾、肝的功能调过来。
针对小宇的 “脾肾两虚,肝血不足”,我开了一个方子,没用地黄、人参这类滋腻或峻补的药,而是选了温和的配伍:
补肾用熟地黄 9 克、山茱萸 6 克:熟地黄能填精,山茱萸能固肾,但用量都不大,避免孩子脾胃吸收不了;
健脾用党参 8 克、白术 6 克、茯苓 6 克:这是四君子汤的加减,健脾益气又不燥,适合孩子的脾胃;
补肝血、缓抽筋用当归 6 克、白芍 6 克、炙甘草 3 克:当归、白芍补血养肝,炙甘草能缓急止痛,专门针对腿抽筋;
最后加了 3 克陈皮:理气健脾,防止补药太滋腻,让孩子积食。
我跟小宇妈妈说,这方子得 “少量频服”,每天煎两次,分三次喝,每次喝小半碗,温温的喝,别凉着;还让她每天早上给孩子煮 “脾肾双补粥”—— 山药 10 克、莲子 5 克、黑芝麻 5 克、小米一把,煮得软烂,既能健脾又能补肾,孩子也爱喝。
小宇妈妈有点担心:“张大夫,这药得吃多久啊?孩子怕苦。”
我跟她说,中药可以稍微加一点点冰糖调味,别加太多,关键是坚持 —— 肌营养不良不是一天得的,调理也得慢慢来,最少得吃三个月,才能看到变化。
三、调理过程:三个月见成效,从 “能站起” 到 “能慢走”,细节里藏着希望。
第一个月复诊时,小宇妈妈说孩子有了点变化:“晚上腿不怎么抽筋了,吃饭也香了点,以前不爱吃菜,现在能吃小半碗青菜了。”
我看小宇的舌头,齿痕浅了点,脉也比之前有力了些,就让他把方子裡的党参加到 10 克,继续调理。
第二个月,小宇妈妈带来了好消息:“孩子能自己蹲起了!虽然慢,但不用人拉了!” 我让小宇当场试了试,他扶着桌子,慢慢蹲下去,再慢慢站起来,虽然膝盖还有点打弯,但确实不用帮忙了。
孩子也比第一次来的时候开朗了,小声跟我说 “想试试上体育课”。
第三个月,变化更大了:小宇能自己上楼梯,不用扶扶手,还能慢走 20 分钟;之前胳膊举到胸前就没劲,现在能举过头顶;他妈妈说,孩子主动要求上学,还跟她说 “同学不笑我了,因为我能跟他们一起走”。
我调整了方子,把熟地黄减到 6 克,加了 5 克鸡血藤 —— 鸡血藤能养血通络,让筋脉更灵活,为后续的运动调理打基础。
很多家长问我,为什么小宇的调理能见效?
其实关键在两点:
一是找对了 “脾肾两虚” 的根,没走 “单补脾胃” 的弯路;
二是 “缓补不峻”,符合孩子的脏腑特点,让身体能慢慢吸收药效。
就像《景岳全书》里说 “治虚证者,当知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儿童肌营养不良是 “缓证”,得慢慢调,不能急。
四、生活调理:比吃药更重要的 “三点注意”,家长得记牢
我常说 “药治三分,养护七分”,尤其是儿童肌营养不良,生活调理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药效。
给小宇调理时,我跟他妈妈强调了三点,这也是所有患儿家长都该注意的。
(一)饮食:别盲目 “大补”,吃对比吃贵重要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病了,就得吃大鱼大肉、人参燕窝补身体。
但孩子脾虚,消化不了这些 “大补” 的东西,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生痰湿。我给小宇的饮食建议很简单:
多吃健脾的:山药、莲子、小米、南瓜,这些食物温和,好吸收,比如早上的 “脾肾双补粥”,晚上可以喝南瓜粥;
多吃补肾的:黑芝麻、黑豆、核桃,把黑芝麻磨成粉,加在粥里,或者给孩子吃核桃,每天一个,别多吃;
少吃生冷、油腻、甜的:冰淇淋、炸鸡、蛋糕这些,会伤脾阳、生痰湿,小宇之前爱吃炸鸡,我让他妈妈慢慢停掉,换成清蒸鱼、煮鸡蛋,补充蛋白质又不油腻。
小宇妈妈说,之前给孩子买过很多补品,孩子吃了没效果,还总积食,按我的建议调整饮食后,孩子不仅不积食了,体重还长了两斤。
(二)运动:别 “不敢动”,也别 “瞎动”,选 “轻运动”
很多家长怕孩子摔倒、加重病情,不让孩子运动,其实不对。适当的运动能活络筋脉、促进气血运行,反而能帮孩子恢复。
但运动得选对,不能让孩子跑、跳、爬楼梯这些 “费力” 的,得选 “轻运动”:
帮孩子做被动运动:每天晚上,家长可以给孩子揉腿、揉胳膊,从脚踝往上揉,每次 10 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
练 “蹲起”:让孩子扶着桌子,慢慢蹲、慢慢起,每次 5-10 个,别累着;
慢走:每天傍晚,家长陪着孩子慢走 10-15 分钟,走平路,穿防滑鞋,别去坡路。
小宇刚开始慢走 5 分钟就说 “没劲”,慢慢坚持,三个月后能走 20 分钟,还能跟妈妈一起逛公园。
我跟他妈妈说,运动的关键是 “坚持、适度”,别让孩子累着,也别让孩子不动 —— 不动会让肌肉萎缩得更快。
五、给患儿家长的心里话:别放弃,儿童肌营养不良能调理,关键在 “找对路、坚持住”
很多家长跟我说 “张大夫,孩子得了这病,我觉得天塌了”,我特别理解这种心情。
但我四十年里,调理好的患儿不止小宇一个:有个 9 岁的孩子,之前不能上楼梯,调理一年后能自己上下楼;有个 11 岁的孩子,之前连筷子都拿不稳,调理两年后能自己吃饭、写字。
儿童肌营养不良虽然是罕见病,但不是 “绝症”。关键在于找对路 —— 别只看 “肌肉无力”,要从脾、肾、肝一起调;还要坚持住 —— 这病调理慢,不能吃一两个月药没效果就放弃。
最后:
我七十岁了,还坚持每周看诊五天,就是想多帮一个孩子,多给一个家庭希望。
《黄帝内经》说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其实对肌营养不良患儿来说,“治已病” 也能有好效果。
只要咱们家长不放弃,大夫找对方法,孩子配合调理,慢慢就能看到变化 —— 可能是孩子能多走一步,可能是孩子能自己蹲起,可能是孩子愿意上学了,这些都是进步,都是希望。
最后,我想跟所有患儿家长说:别慌,别乱,别放弃。我会一直在这里,用我四十年的经验,陪着孩子们一起,慢慢好起来。
看着孩子们能重新跑跳、能开心上学,这是我作为大夫,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