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观察 | 从托育到学前:生育支持政策的衔接与增效
发布时间:2025-09-02 09:25:05 浏览量:2
2025年第24期 | 总第24期 | 儿童福利专题
从托育到学前:生育支持政策的衔接与增效
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对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后续还将统筹考虑学龄人口变化、财力状况等因素,研究适时完善免费政策。
8月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教育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进行解读,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表示,为了充分体现政策的普惠性和公平性,这次的免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适龄儿童,家庭的教育支出将有效降低,预计今年秋季学期将惠及约1200万人,相应减少家庭支出200亿元。
热点微评
此次免保育教育费政策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对缓解家庭育儿成本、提升教育公平与获得感、以及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这不仅是教育公平体现,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可持续的人力资本,从长远来看,将影响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与创新竞争力。
建立与生育政策协同的教育政策体系。此次免保育教育费是将“育儿补贴—普惠托育—免费学前教育”形成一套生育支持组合拳,配合近期0-3岁托育与生育支持政策,既降低了家庭的成本,也在制度上把学前阶段更明确地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框架,通过降低生育—养育-教育的固定成本影响家庭生育决策,逐步构建0-6岁儿童全周期教育支持链。
建立中央与地方协同的财政分担机制。《意见》将学前教育更明确地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以 “公办园全额免”与“民办园差额补”结合的结构,配套中央财政对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分别按照80%、60%、50%的比例分担与省域生均补助核定,填补欠发达地区资金缺口。这是学前教育由“普惠为主”迈向“刚性投入”的关键拐点,既减缓家庭育儿成本、增强教育公平,又兼顾地区财力差异与园所可持续运营能力,保障政策可持续性。
建立与“高质量发展”协同的质量保障体系。《意见》通过三项机制保障教育质量,在教师待遇方面,要求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全额保障,民办园实现“同工同酬”,避免因免费导致的薪酬缩水;在监测评估方面,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监测,对连续两年不合格园所取消免费资格;在硬件建设方面,支持幼儿园开设2-3岁托班,推动0-6岁资源整合。通过师资补充、地方同步提升质量监管与硬件扩容,推动学前教育从“上得起”走向“上得好”、“上得稳”。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
2.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有关情况
关于社会政策观察
社会政策观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发的服务政府和社会的产品,由关注热点、热点微评、相关链接三个模块组成,侧重关注公益慈善、儿童福利、养老服务、残疾人保障四个领域,旨在倡导从实践中求破解热点难点之道,传播典范案例,推动实践与政策创新。
关于儿童中心
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和儿童福利与保护研究中心长期开展儿童福利和保护领域政策和行动研究、政策倡导、公益项目评估、公益项目咨询、公益项目运作、专业培训等,为政府、慈善组织、学术机构提供儿童福利与保护、医疗与健康、教育与发展等领域咨询和评估服务,推动多方参与和通力合作,促成社会慈善资源与儿童需求有效对接,推动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