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文汇·文化视点|需要“放松养育”的不仅是特需儿童

发布时间:2025-09-01 23:21:58  浏览量:2

在刚刚结束的暑假,英国Bamboozle班布洛剧团专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创作的沉浸式戏剧《月亮上的歌》回归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大鲸鱼),英文版《月亮上的歌》于八月在大鲸鱼剧场先后两轮演出,总共19场,为140组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免费观看。随着英文版演出落幕,备受特需儿童家庭期待的汉化版《月亮上的歌》也即将登台,计划在这个秋天的演艺大世界·2025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艺术节首演。

大鲸鱼剧场自2017年启动“海星之愿”公益项目,通过沉浸式戏剧为孤独症、智力障碍、脑瘫等特殊需求儿童提供成长支持,剧院与国际资深儿童剧团队合作,先后制作《可爱的农庄》《暴风雨也不怕》和《月亮上的歌》三部特需儿童沉浸式戏剧的中文版。

在去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现场,来自国内不同城市的儿童剧场制作人反复询问大鲸鱼剧场:“海星之愿”的汉化版剧目,能到上海之外的城市巡演吗?这项公益活动开展8年,在上海大鲸鱼剧场之外,很难在中国找到能为特需儿童成长提供公共生活与艺术体验的戏剧项目。今年暑假,“海星之愿”首次走出上海,中文版《暴风雨也不怕》先后在南京和杭州演出,当地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和特需儿童家长们惊讶于孩子在演出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他们从最初的封闭和抗拒到逐渐接纳并探索身边的世界,一场演出带来的微小的变化让成年人看到,这些在世俗看来“需要被矫治的孩子”具有意想不到的潜能,老师和家长认为,这样的剧场作品刷新了他们对儿童剧的认知,也对戏剧教育和戏剧疗愈产生全新的感受。

是剧场,更是接纳孩子的小世界

“在月球上,我是安全的。”“看看我会发现什么?”“这里一切都有可能!”《月亮上的歌》看似给孩子科普月球的奥秘知识,实则远非看上去那么简单。这是为孤独症儿童制作的沉浸式戏剧,这类孩子的共性是相当抗拒陌生环境,进入公共空间后,通常只能信任最亲密的养育者,很多特需儿童家庭进入剧场时,孩子紧贴着母亲不能放手。演出通过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仔细设置舞美和灯光,营造能让孩子放松的环境,演员以歌唱和舞蹈吸引孩子,让他们不仅做观看者,更被好奇心驱使着走进表演区域,参与到叙事中,成为演出的一部分。

《月亮上的歌》和之前的《可爱的农庄》《暴风雨也不怕》有着相似的创作理念。“农庄”“暴风雨中的小岛”和“月亮”,这些地点是戏剧情境发生的地方,然而特需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不是面对镜框式的舞台,孩子们不是被动地观看一个故事,农庄、岛屿和月球是等待着接纳他们的小世界。表演者不要求孩子“观看”,演出空间里的色彩、光线、道具,表演者的说唱、肢体表达和邀约,一切细节为了营造出让孩子产生信任感的氛围。这些特殊的孩子出于对环境、对身边人的信任,能够短暂离开自我封闭的茧房,他们像普通孩子一样,会产生探索的好奇心,他们也能准确、温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外界以为的“无法正常社会化交流”。

王佳是一名特需儿童的家长,她记得第一次带孩子看《可爱的农庄》时,她的心情紧绷,担心孩子“不乖”“乱跑”,但她很快在剧场里发现,这是让她和孩子卸下“行为矫正”压力的空间。她的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和身边人建立信任之后,会笑、会主动接近演员,是能够对身边的人和环境产生有效回应的。

演员陈纤纤在过去八年主演《暴风雨也不怕》,她近距离接触上千个特需儿童,最触动她的是很多个自闭症、孤独症或发育迟缓的孩子会主动地回应她在剧中的台词,或加入她的舞蹈。她没有预设互动环节,每一场演出因为和孩子产生自然的联结才完整,这些萍水相逢的孩子是这个剧的“共创者”。

孩子需要“矫治”还是“疗愈”?

在八年的时间里,《可爱的农庄》和《暴风雨也不怕》在大鲸鱼剧场累计演出超过400场,先后陪伴了2500多个特需儿童家庭,成为上海有温度、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而对于上海之外的长三角特需儿童家庭来说,这样的体验是全新的。

《暴风雨也不怕》在南京的演出结束后,当地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给中文版剧目制作人发来很长的一段感想,她很坦诚地表示自己在演出过程中深受触动,反思是否能在日常教育中为孩子创造同样包容的环境,让孩子充分地信任自己?她也很诚实地透露,自己原本对即将要带阿斯伯格谱系孩子是感到困惑的,因为她对这类孩子的了解来自书本的归纳。在演出现场,她观察了那个孩子的情绪变化,意识到他不是情绪暴躁、没有情感回应能力的“麻烦孩子”,在自由的、被允许探索的环境里,孩子也在努力地调整他的情绪,尽可能给出能让身边人明白的反馈。可是在“矫治”的逻辑下,特需儿童难以被成年人感知的挣扎通常被忽略了。

《暴风雨也不怕》中文版剧组赴杭州演出前夕,2025“海星之愿”特需儿童艺术启发公益项目对话研讨在大鲸鱼剧场举行,近百名特殊教育工作者、特殊儿童医疗/研究人员、特殊儿童家长、戏剧工作者及关注特殊需求人群的志愿者展开一场公共讨论,探讨一个挑战公众认知的观点:仅仅是特需儿童需要艺术疗愈来提供成长支持吗?把特需儿童从普通人群中划分出来、区别对待,这是否是方向性的错误,为什么不让戏剧教育和戏剧疗愈成为普遍适用于一切孩子的养育方法论?

超过27000名观众在线收看收听了这场论坛的直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校长许悦对公众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经过40分钟的演出,患有孤独症、自闭症的孩子能从逃避转向主动融入,能开口表达社会化互动的意愿,这样的演出让人们思考真正的教育和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模样,课堂教育和家庭生活中真正行之有效的策略也许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

中国福利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宁夏补充到,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被“矫正”,很容易应激地启动对抗或回避机制,这不是特需儿童的“病状”,而是存在于所有儿童成长中的普遍现象。特需孩子和普通孩子是相通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信任,也只有当孩子同等信任成年人和身边的世界,积极的沟通才有可能达成。

最初为了给特需儿童提供情感安慰和成长支持的“海星之愿”,最终追求的是“平等与包容”,这份儿童友好的温度不仅值得从上海传递到全国更多的城市、更远的远方,也值得从特需儿童传递到普遍的孩子们之间。

栏目主编:邢晓芳